“双十一”,俨然已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一边守在屏幕前看着周杰伦、易烊千玺在双十一晚会上表演,一边打开手机用花呗买买买,可能是很多人当天的状态。
淘宝营业额2100亿,京东1500亿……这些数字背后,离不开一种近两年兴起的支付方式——消费信贷。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等,相信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都不会陌生,这种”先用后还“的消费方式,也尤其被年轻人所喜爱。
问题是,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产品分期付款购物时,你知道付出的年化利率成本是多少么?
如果你的回答是7%以下,那么这篇文章对你很重要,看完你会发现,真实利率比你以为的甚至高一倍都不止。
1.分期付款的典型场景——购买手机
先看一个场景,假设我们要在天猫上网购一部手机,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选择全款支付5999元,也可以选择用花呗分期付款,1期就是1个月,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分12个月支付,每次支付537元,合计要收6449元,其中支付“手续费”449.92元,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明白,所谓“手续费”就是利息,那么我们消费贷款的利率是多少呢?
2. 利率如何计算?有多高?表相和真相
可能有人会说,利率=利息÷本金,分期12期就是一年,所以年化利率=449.9÷5999=7.5%;同理,月利率=37.49÷5999=0.625%,在可接受范围内。笔者要说,真相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很多人这样认为,但这种算法是错的。
我们现在考虑一种新的情形:
比如你买了这部手机,凭信用购买(赊账),12个月以后一次性支付6449元(其中本金5999元、利息449.9元),那么毫无疑问,利率是7.5%,再跟分期付款相比,同样是多支付了449.9元,是不是发现有些不一样?
以分12期为例,分期付款的“奥秘”就在于你每期都在偿还本金,也就是说你欠的本金越来越少,但是放贷人还一直在用全部本金为基础收取固定比例所谓的“手续费”,也就是利息,发现玄机以后,那么真实利率是多少呢?
计算过程有点复杂,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首先要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具体计算不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看结论。
12期分期付款中每期需支付537元,以一定的利率r用现金流折现应该等于本金,即:
本金=F1/(1+r)+F2/(1+r)^2+……+F12/(1+r)^12
其中:F1代表第1期现金流,依次类推,r代表月利率
5999=537.4/(1+r)+537.4/(1+r)^2+……+537.4/(1+r)^12
用计算机求解出r即可,Excel中有专门求解这种方程的函数,即IRR(内部收益率)函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试验一下,求解后得到:
注:复利俗称“利滚利”,这里用复利计算更为合理,单利计算的话略低,但差距不大。
花呗分期付款分12期的年利率高达惊人的14.4%!!!远超笔者的认知,相信也超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
为了让用户理解,余额宝会不厌其烦的跟你解释,所谓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比如某日为3.784%),就是投资1万元余额宝,一年获利378.4元;但是它不会告诉你,借1万元花呗,一年需支付利息1440元。
分3期和分6期如上表所示,都在14%以上,笔者又用几个其他商品计算,发现利率相同,也就是说花呗的利率基本跟商品的种类无关,通过验证不同用户之后,发现跟用户也无关。
3. 不同电商平台表述及利率水平比较,其他机构似乎更过分,
笔者比较了几家电商平台,发现如果说花呗的问题只是没有告诉你真实利率水平,那么其他几家平台做的更加过分,下面是京东和小米平台的截图:
京东和小米引入了费率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个费率的标价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同样通过笔者的草根调研,很多消费者将这个“费率”基本就理解为利率(上文提到的朋友就是案例),但是“费率”绝不是利率,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利率是经济学里的专有名词,在中国,利率的定义和解释权在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手里,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计算都是有规则的,比如住房贷款,也是分期偿还,但是住房贷款可不敢引入什么费率的概念,利率就是利率。
千万不要说消费信贷就是用费率标价,而不是利率;利率是货币资金价格的最好的标价方式,这些公司并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会算,不信看下图,绝对是“实锤”,小米集团和51信用卡申请上市时向监管机构披露的资料(别的公司也一样,这里仅举例说明)。
小米集团筹备发行CDR时向证监会提交的招数说明书:
小米集团披露的小额贷款利率为16%,跟笔者的计算非常接近,再次证明了笔者对利率计算的正确性。
消费贷款也是贷款,标价方式就应该是利率,他们向监管机构披露的也是利率,只是不想告诉你而已。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部分消费信贷公司由于借贷门槛较低,导致信用风险高(就是很多人不还钱,成了坏账),需要较高的利率覆盖坏账损失。
但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笔者认为这些消费信贷公司至少有三宗罪:
第一,标价重大遗漏,以蚂蚁花呗为代表,消费信贷没有标明利率水平,仅说明有多少手续费,让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自己付出的利率成本;
第二,标价误导性陈述,以京东和小米为代表,引入费率的概念,有极强的误导性,让很多消费者认为较低的费率就是利率;
第三,标价错误陈述,以苏宁为代表,直接混淆概念,将所谓的月费率直接说成是月利率,情节最为恶劣。
对于消费信贷中的各种乱象,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即使让让消费者即使愿意承受高昂的利息成本,也是明明白白、心甘情愿,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被宰一刀。
本文综合自公众号“7号投资人”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