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话剧最终定名为《海棠依旧》,是希望给战争背景下悲欢离合的剧情染上那么一点儿漂亮的色彩,让国宝迁播这样的大事情有那么点儿文学的唯美意味。正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现实主义名作《桃花扇》,将南朝兴亡,系之桃花扇底。同样是家国兴亡,同样是生离死别,同样是定情的信物,同样是团圆的凭据。选用海棠,因为它是故宫中最美丽的意象之一,并且是有生命的。若换作其他的,总会觉得沉重些、干瘪些。
海棠经过一年的等待终会开放,就像在漫长寒冬中等待春天一样,象征对于团圆的期待,纵然春天可能会来的晚些,却也一定会来。这就是希望。所谓“依旧”就是会按照规律发展,这个规律既是花开花谢的规律,也是分久必合的规律。结尾选用台湾诗人余光中作词、音乐人罗大佑作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为全剧定调,悠扬的弹唱,淡淡的哀伤,以及词中四种意象——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此处是比喻国家版图)、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和乡土一样的腊梅香,都与剧情非常贴合。
1950年故宫人在台中的库房前合影。
团圆与割裂
故宫的物与故宫的人至今没有团圆,于是本剧便以团圆与割裂作为主题。通过快递员送错快递引发独居台北的故宫老职工顾紫宸的回忆,用现实与回忆两条线交错前行,而以三次回忆作为重点。三次回忆全部以宴会开始,第一次宴会是主人公新婚后不久合家团聚的除夕年夜饭,第二次是战争中同事们苦中作乐的过年聚餐,第三次是战争胜利后复原的南京准备北返故乡前的庆功会。开始的气氛都是喜庆的,但是随着剧情和矛盾发展,最后宴会都以分离结束。每一次的团圆都是新一次分离的起点,一次比一次走得远,一次比一次时间久。观众用复杂的心情目送无奈的主人公走向命运的不幸,但是最后通过台词点出这并不是命运而是选择。于是令观者反思这不平常,不近人情的选择,对于故宫人来说原来是正常的,真实的,必然的,从而更好的体会和思考故宫人血脉中流淌的人文精神。话剧结尾通过二度创作的讨论最后决定,让主人公与分离数十年的儿子相见,又通过所有演员眺望远方的收尾来期盼团圆的希望。从战争造成的奔波分离最后落回到人与人割舍不断的亲情,也象征这种血浓于水的联系必定会突破一切隔膜,让国家,让故宫,让国人在不久的将来团圆。
抗战胜利文物集中重庆,故宫人满怀喜悦地期待回家,其中却有很多人终生没能回家。
分离与家书
幸福是同样的,而不幸却各有其不同。团圆与分别也如是。本剧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别”的概念,也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分别。杜甫的“三别”创作于安史之乱,这与本剧的时代背景非常相似,安史之乱的入蜀避祸,也正像是故宫避难西南川贵两地。话剧的三别表现主人公与新婚有孕的妻子分别,与垂老的父母双亲分别,与北平故乡分别,其中还包含与父母的生死别,与儿子的骨肉别,与老师的师生别等内容。同时通过三封家书表达分离后思念的心情,家书分别以“庭月吾妻,见字如面”、“爹娘吾亲,见字如面”和“望乡吾儿,见字如面”开头,字里行间隐含不能见面的苦痛。
历史与创作
艺术理当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海棠依旧》的故事便是在故宫文物迁播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创作整合。依据近年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前生造定故宫缘》《故宫文物避寇记》等数种故宫院史书籍,及《紫禁城》杂志在2005年10月的院庆专号和2010年10月的南迁专题。剧中每一个时间点,包括书信中记载的信息和写信时间都通过整理史实后严谨推算。剧中人物只有台词中提及的故宫殉职职工朱学侃为真实的人名,其余人名都是虚构,为的是通过综合集纳的故事,来体现全体故宫人的群像。如主人公顾紫宸,乃取故宫的“故”字音为姓,紫宸就是宫殿的意思;龚培衡是院内理事,其姓取故宫的“宫”字同音,培衡二字分别取自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和第二任院长马衡的名字;顾望乡取自古诗十九首中诗句等。故事也是综合很多人的回忆,整合而成。如从北平出发时写的信件主要参考吴瀛的记录,在四川讲述家属投亲的故事及父母在家乡困顿而死的事件主要根据那志良的真事,在南京师生分别约定各管一半的故事原型则来源于庄严与马衡。
西迁路上文物在川陕公路艰难运输。
“人能留下”与佛经故事
主人公在病重中握着老友的手感慨——“东西能留下,人留不下”,这是用了启功先生临终前的话。对于研究和保护文物一辈子的老人,这样的话真实、平常又辛酸。但是剧中老友却纠正道——“人能留下”。那么人能留下的是什么?答案只有精神。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话剧末尾在主人公与儿子即将相见的时刻,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曾经很温馨的相处的日子——年轻时的主人公给年幼的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当佛祖的儿子向佛祖索要遗产的时候,佛祖剃度了他的儿子。这个故事起初让人费解,但是仔细思考后能给人带来心灵的触动。佛祖毕生没有财宝,所能给予儿子的全部遗产就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只有让儿子也剃度出家走上他的道路,才能得到这样的遗产。话剧以此提出故宫人精神传承的话题,激励一代又一代走在这条同样道路上的故宫人思考:我们接收到了前辈怎样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又将给后来人留下什么。
限于时长,很多内容在二度创作中删掉了,限于篇幅,很多感想在本文中也不能尽述。正像那一段历史,那么多人物不能都在一部话剧中完全表现一样。更多的发掘考证与感悟心得就留给同仁和观众吧。今天我们所有的创作人员是以心换心,但求日后我们所有的故宫人能一道以心传心。
剧照及资料照片均由故宫博物院授权刊登,请勿随意转载
作者:王戈(话剧《海棠依旧》编剧,原文完成于2012年)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