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背百首古诗、英文阅读量每年500本书、围棋11级、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学街舞……中国某5岁男孩的“超强”简历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也引起了外媒的注意。许多外国网友看到这份简历都表示难以置信,有外国网友评论“我觉得这个小孩需要一些缺点,否则我会猜他不太正常。”“你5岁的孩子有简历吗?中国孩子有!”……
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文化差异?有外媒重新对“中国虎妈”进行了探讨。
“虎妈”一词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式“严母严父”形象的总结。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 (AmyChua)出版回忆录《虎妈战歌》,引起极大争议。美剧《初来乍到》、港剧《亲亲我好妈》和不少美国喜剧、动画都相继聚焦“虎妈”,2015年赵薇又主演了电视剧《虎妈猫爸》,引发外媒广泛关注,中国“虎妈”名声大振。
“虎妈”最初在外媒中出现时,无数人批评“虎妈”为学业成绩对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心理控制”,甚至指责她“虐待”孩子。但几年过后,外媒追踪“虎妈”故事的后续,却发现她并没有像媒体此前预期的那样,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蔡美儿《虎妈战歌》书中的一些段落,曾经深深刺痛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神经:她批评孩子长胖了,在公共场合骂孩子是“垃圾”,威胁孩子要烧掉他们的玩具,在女儿不听话的时候,大冷天把她们关在屋外……
许多批评者“断章取义”,认为这些毫不掩饰的“暴力”会毁掉孩子的童年。但正如赵薇在《虎妈猫爸》中所演绎的剧情,“虎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只不过是想做“称职的家长”。对“虎妈”的不同看法,背后是社会文化的差异。
在“虎妈”20岁的女儿露露和23岁的女儿索菲亚眼中,她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的家庭很亲密,”露露说,“即使有尖叫争吵,结束之后我们也会一起上楼看电影。”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糟糕。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两个女儿长大后都成绩优异、谦虚礼貌,露露考取了哈佛大学,索菲亚从哈佛毕业后前往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更重要的是,她们坚持认为,自己也会像母亲那样用严格的方式抚养孩子。
露露承认她有时候觉得每天最多练六个小时的小提琴,对她来说压力太大了,但她感谢母亲给了她必要的推动力:“如果我没考好,她不会让我躺在床上灰心丧气。”
“虎妈”的女儿说,她们也碰到过比中国父母更严格的美国家长。“我遇到了哈佛大学的学生,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的成绩不好,就不能回家过感恩节。”索菲亚说。感恩节对美国人来说的意义,和“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差不多。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称,许多年后,虎妈被证明是正确的。
外媒评价,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如果孩子不够优秀,是父母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严厉教育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承受。
“这些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包含在亲子关系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中。对中国人来说,从古代至今,教育都是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评价,问题并不能简单视为教育方式的不同。
“虎妈”的形成来自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论语》中不少段落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从“孟母三迁”开始,教育也从文化中获得了家庭高度优先事项的地位。从现实经济生活来说,高等教育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中改善经济的必要条件、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者:吴钰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