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即将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十届。这个以“老百姓的文化盛会,家门口的五洲风情”为宗旨的节日,是上海最早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也是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鲜活样本。自1995 年创办以来,它先后吸引了50 多个国家的100 多支艺术团、3000 多位民间艺术家参与,惠及群众250余万人次。2014 年,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被评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称赞其为 “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节”。
众人携手,打造家门口的五洲风情
“宝山是上海什么地方?”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一届秘书长朱芸芳至今仍清晰记得,她第一次提出宝山要举办国际民间艺术节时人们的反应。那是1993年,朱芸芳跟随上海代表团到四川省参加他们的第一届国际民间艺术节。26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团队齐聚一地,演出不拘形式,地点遍布工厂、学校和农村。“当时真切地感受到地球是个村,大家像村民一样在一起载歌载舞。” 朱芸芳说,她当时的心情很激动,想着这样的艺术节如果在宝山能够举办,那该是多好的事情。她便找到四川省文联的相关负责人,由她牵线搭桥找到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
朱芸芳透露,回到上海后,她就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汇报情况,领导们给予了高度重视。获得了许可,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落地?1994年,为首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做准备,朱芸芳跟随攀枝花的艺术团到比利时、法国进行为期43天的演出。这43天给了朱芸芳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那次活动一共来了近10来个艺术团,她便带着翻译一个一个团去拜访,把他们的联络方式给记下来,邀请他们参加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我们也学习到了国外的一些办节经验,心里总算有点谱了。”
1995年,第一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如期举办。朱芸芳清晰地记得,当时一共请来了14个国家的民间艺术团。国内方面,才旦卓玛领衔的西藏歌舞团也前来助阵。如今,23年过去了,受邀前来参加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阵容一届比一届大,民间艺术家们足迹踏遍宝山的城乡、社区和海岛。这不仅是宝山人民的文化盛宴,也是全上海人民共同的节日,国外团队还前往浦东世纪公园、外滩广场、复兴公园、美琪大戏院等各区演出。
为了让民间艺术的交流不限于艺术节期间,而是365天不落幕,一个集收藏展示、交流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于2010年10月正式开馆。该馆位于顾村公园内,总建筑面积达13860平方米,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馆为上下两层建筑结构,一层展厅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设序厅、海上宝山厅、中国厅、亚太厅、非洲厅、中东厅、拉美厅和欧美厅等8个展厅。二层设有6个临时展厅,由一条T字形的走廊连接,用于举办各类主题展览。馆内建有玻璃、陶瓷、编织等多个民间艺术作坊,还建有研究院工作室、实验教室、放映厅等功能区及露天剧场、露天展示区等室外活动场所,是国际民间艺术的研究、交流与教学基地。
以艺术为媒,搭建友谊的桥梁
以艺术为媒介,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还搭建起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人民的了解与尊重。每一届艺术节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邀请全体外国贵宾和艺术团成员,分别在100多户家庭做一天真正的“宝山人”。他们参与书法、演唱、编织、烹饪等民俗文化活动,享受着中国家庭浓浓的亲情,常常为访问时间太短而惋惜。第六届至八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秘书长彭林透露,他们去国外选拔艺术团队的时候,也住在外国人的家里。外国人家里没有吃的,他们带着蔬菜肉类过去,自己动手反客为主,像个大家庭一样其乐融融。这样的互动,使中外老百姓之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入的交流。
事实上,从大型活动策划、外国艺术团联络、翻译到社区演出,所有演艺活动、外事接待、组织保障等,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由志愿者担任,让人们最广泛地参与其中。
2015年11月,第九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闭幕式上,八十多岁的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范凯尔斯比尔克,紧紧握住翻译庄祥福的手,一再表达诚挚的感谢,这一幕牢牢印刻在庄祥福的脑海中。这已是他第六次为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服务了,第一次跟伊廷见面是在2004年的第四届艺术节。当时组委会安排伊廷先在纪念路上的粤海酒家。酒店是新装修,尚处于试营业状态。在前台登记时,伊廷提出,希望酒店给他定一个七点的叫醒电话。庄祥福生怕酒店出差错,主动向伊廷提出:我来给你打电话。之后的十几天里,每天早晨7点,庄祥福的电话准时响起,一口标准的法语:早上好,伊廷先生,昨晚睡得可好。
在艺术节的间隙,庄祥福带伊廷去逛了南京路、城隍庙、云南路小吃街、外滩……站在外滩璀璨的夜景前,伊廷感慨道,我亲眼看到的中国,跟我在一些欧洲媒体上读到的样子完全不同。他对庄祥福说,上海不愧是东方的巴黎,很多地方,甚至比巴黎还漂亮。
引进来的同时,让本土民间文化走出去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在宝山的舞台上汇聚的同时,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也积极搭建平台,助推本土民间文化走出去。
比利时伊吉根镇的户外公园内,平时游客稀少的露天平台人头攒动,大家被眼前的阵容折服——两只两米大鼓、四只1.5米大鼓、六只1米大鼓、十六只扁鼓、十八副钹和十六副铙,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鼓手精神抖擞,身着整齐划一的鼓手服正在卖力演出。人群里有熟悉东方艺术的人辨认了出来,激动地喊出声:“他们来自中国。”他们是宝山月浦镇的锣鼓队。发端于田头巷陌的月浦锣鼓艺术堪称一绝,早在2007年就被列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早在清朝中期,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吸引顾客出门购物。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厘米、厚度7.7厘米,并且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增加了音量,更适合于室外表演。为了增加色彩,他们还在八只小鼓的鼓沿上扎以绣有八仙形象的彩绸,这也就是至今流行的“八仙对鼓”。
在宝山,几乎每乡每镇都有自己的民间绝活。代代传承,渐渐成为文化名片。比如,罗泾十字挑花、罗店龙船、庙行秧歌、淞南皮影舞等。这些发轫于桑陌、渔船的“草根艺术”,几乎与上海的历史一样悠久,也是宝山乃至上海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据统计,近几年,宝山的民间艺术团队先后赴意大利、法国、巴西、比利时、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演出。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23年正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上海文化突飞猛进的时期。通过历届艺术节的组织,可以传导出宝山大变样的城市精神内涵,增进中外民间艺术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外国友人对宝山、对上海的了解,也向他们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