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南迁,工作人员在重庆合影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故宫国宝在抗战烽火中如何逃出日军魔爪造就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其中的惊险与磨难,有的已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令人追思。如今,当代的故宫人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话剧《海棠依旧》,追忆前辈们捍卫国宝的往事。这部作品成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之一,为了配合演出,上海国际艺术节明天将举办“‘国之重宝在上海’——故宫文物南迁文化走读活动”,带领历史爱好者重走故宫南迁文物抵沪和离沪的路线,实地寻访文物暂存上海期间的安置地点,以此致敬往事。
故宫工作人员自组“海棠社”,排演话剧《海棠依旧》,在故宫宝蕴楼前演出
“九·一八”事变后,时局动荡。故宫博物院动议将所藏文物精华南迁,以避日寇嚣张气焰。原定1933年1月31日起运,但因车辆不够分配和受到阻挠,延至2月5日晚才正式起运。
1933年2月5日,北京故宫太和门广场上繁忙一片,一个个严密包装的箱子被小心翼翼地搬上平板车。当时故宫职员给每辆车都粘贴上号志,每个汽车司机、木板车工人都在胸前别上一枚圆形纸质“吉”字徽章,作为保证安全的标识,也是对南迁路上的吉祥平安的衷心企盼。当晚9时,三百多辆载满木箱的双轮人力木板车(排子车),向正阳门(前门)外的火车西站进发,正式开启了南迁之路。
文物南迁前,工作人员在午门广场清点
故宫物品第一批2100余箱,博物院派简任秘书吴瀛率同职员14人,随车照料,一共21节车,张学良派宪兵百数十人押车保护。出于安全考虑,火车没有直接走京沪线,而是绕道平汉线郑州转陇海线徐州,兜圈上京沪线。2月10日到达南京长江北岸浦口的第一批文物,因为有人提出要将文献馆里的档案材料单独迁往西安而发生争执,导致文物在浦口车站滞留了近一个月。3月3日,故宫文物从浦口列车上卸下,分批渡过长江,约有一半(多为文献档案)暂存南京行政院大礼堂,其余的1054箱,由上海招商局的江靖轮载着,1933年3月5日中午12点左右抵达上海外滩金利源码头。
当年的金利源码头在如今的新开河路码头附近
当时上海市警察局派出侦缉队长率领数百名侦缉队员和水巡队的警察,在码头森严戒备。上海警备司令部出动了一支部队,法租界巡捕房也派了多名巡捕,协助维护秩序。护送文物的除了原有的北平宪兵、故宫押运人员及警卫外,行政院命令首都南京宪兵司令部另派一个机关枪连。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在码头迎候。下午1时许,雇请的茂泰洋行十多辆运输车,来回跑了数趟,才全部送到了文物存放地——法租界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26号。每个车次,都有故宫职员和侦缉队员各一名随护。围观市民们很好奇,究竟是出了什么样的大事,引发当局如此高度关注?第二天,《申报》刊登一则报道:“南迁古物昨午抵沪 共一千零五十四箱 存储仁济医院旧址”。
《申报》对文物抵沪的报道
文物入藏的第三天,时任代理行政院长的宋子文与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李宗侗到库房巡视,《申报》以《宋子文昨日视察运沪古物》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项报道。
此后,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五批文物抵沪,共计19557箱,保存在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和英租界四川路32号两处库房里。1936年12月,分五批由专列转迁南京,存入新建的朝天宫保存库。
1933年的上海地图,有标识处便是文物库房
故宫文物在上海的存放地是一座七层楼房,钢筋水泥结构,1931年前后,因仁济医院旧址改造,此地一度作为临时诊所使用。仁济新院落成后,中央银行以每月3750两白银的租金租下整栋楼。之后认真维修,所有窗户都安了铁栅栏,四周打桩围起铁丝网。
故宫方面与上海市警察局、租界巡捕房商议制定了周密的安全保卫措施。库房有侦缉队和巡捕各五名,负责库房日常防护。一楼隔出一些空间作办公室和巡查人员休息室。所有门窗都安了电网,一楼和三楼装上了报警电铃,与巡捕房相通。库房外围设置警岗,由故宫院警、租界巡捕和海关关员日夜轮流值班。库门锁钥由故宫人员和受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托负责保管工作的中央银行职员各执一把,必须两人同时到场,方能开启。
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故宫驻沪临时办事处
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的地址先是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亚尔培坊,后转移至永安街永安坊。1933年5月23日,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文物安全抵达上海,保存在法租界和英租界的仓库里,总计19557箱。1933年7月,故宫临时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监视工作。凡是移动和开启文物箱子,都要先商得监察委员会的同意,并派一名委员临场监视,才能进行。1933年8月10日,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及监察委员会在一品香召开记者招待会,向社会各界报告文物南迁的经过,及到沪后开箱检验情况。
从1934年6月4日起,故宫驻沪办事处开始着手对每件文物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历时两年半,直到文物转移去南京,仍未完成该项工作。
故宫文物离沪赴英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报道
文物在上海存放期间,除了常规的清点、整理以外,还曾走出过国门进行展览。为了参加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在英国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故宫博物院在南迁文物中,精选了瓷器、书画、铜器、玉器、织绣、古籍、折扇、景泰蓝、漆器等文物1022件。1935年4月8日先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二层进行预展,原定4月30日闭幕,由于观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延期到5月5日才结束。1935年6月7日,展品由英国军舰运送,从上海起航,7月25日抵达伦敦,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轰动欧洲,吸引了42万多名观众,平均每天4000多人,最多时一天2万多人。英国王室和内阁成员均前往参观。1936年4月8日,展品由美国邮轮载运回中国,途经直布罗陀海峡时,遇狂风巨浪而搁浅,后由英国五艘海军军舰舰艇拖挽进深海而脱险。1936年5月17日安全抵达上海。
《四库全书》影印版启动的报道
故宫文物的南迁,还意外地促成了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即文渊阁《四库全书》选本的影印出版。早在1917年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张元济即有心进行这项工程,然而历经十数年的尝试,该计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数度流产。1933年3月当故宫收藏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随故宫文物南迁至上海后,影印《四库全书》的希望再度燃起。很快,教育部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合同,经过专家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出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从1933年11月17日开始,在天主堂街二十六号故宫博物院上海储存处空地,建起临时摄影工场,到1935年7月分四期陆续将选定的书目出齐,共计231种,分装1960册。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的愿望,历时18年,遭遇四次挫败,终于在第五次取得初步成功。虽然未能全文影印,但出版后广受欢迎,反响强烈。
故宫文物绕道抵沪的路线
时光如白驹过隙,八十多年过去了,也许世人遗忘了这段过去,但曾经留存的历史文脉却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被轻易抹去。故宫文物南迁文化走读活动,重走了当年文物抵沪与离沪赴宁的路线。
抵沪存放路线简单清晰:新开河路人民路路口小广场(金利源码头旧址,文物由船运到达上海处)—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今延安东路四川南路口,主要文物存放上海地点)—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
离沪赴宁的路线经考证后确定为: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虞洽卿路(西藏中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卡德路(石门二路)—麦根路(石门二路)—苏州河舢厂新桥(恒丰路桥)—金陵路(秣陵路,也曾成为麦根路)—康吉路—麦根路车站(上海站)。
文物抵沪与离沪赴宁的路线
《海棠依旧》编剧、故宫副研究馆员王戈认为,重走故宫文物南迁之路,是当代人写给历史的一封“家书”。话剧和文化行走,都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向1933年至1950年故宫博物院文博播迁过程中,押运文物及留守本院的全体故宫前辈,致以敬意。
编辑:柳青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