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是北宋文坛泰斗苏轼的水墨纸本手卷 《木石图》,将亮相11月举槌的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拍卖估价超过4亿元港币。这件从日本征集而来、流传至今的极其罕见的苏轼画作,不仅被认为是迄今 “最接近苏轼画作真迹”,还留有同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跋。消息传出,引发了艺术圈内外的广泛关注。
苏轼的诗词人们吟诵至今,苏轼的书法无愧于 “宋四家”的名号,那么苏轼的画作究竟价值几何?
《木石图》的画心其实只有寥寥数笔,描绘了一株枯木屹立在形状怪异的石头旁,似乎既无美感上的惊艳,也体现不出过多技术难度。苏轼的画是不是文而优则画?在中国美术史博士、著名艺术家汤哲明看来,今天人们在谈论苏轼的画作时,谈论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画作本身。苏轼的画作被视为文人画的先声,借 《木石图》溯源文人画的创作方式与审美趣味才值得深味。
能否填补苏轼传世画作真迹空白,《木石图》值得期待
苏轼的画迹,大多只见书载,很少见真容。至少在部分学者看来,眼下似乎还没有一幅苏轼传世画迹真正令人信服。但学者们也认为,苏轼这幅 《木石图》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 《木石图》重出江湖之前,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 《潇湘竹石图》是业内人士眼中最接近苏轼传世绘画真迹的一幅。这幅作品出自知名报人、学者、收藏家邓拓的捐赠,是邓拓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白坚夫手中购藏的。白坚夫曾为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北洋政府时期他从北京的古玩店里买走了苏轼的 《木石图》和 《潇湘竹石图》,这也正是史书有过记载的两幅苏轼作品。日后由于生活拮据, 《木石图》被白坚夫卖到了日本,收藏于阿部房次郎爽赖馆。而 《潇湘竹石图》却因不被鉴定大家徐邦达看真,很久没能找到下家。一个偶然的机会,经圈内朋友牵线,邓拓与 《潇湘竹石图》有了邂逅。
“隽逸之气扑人。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邓拓这样写下展开 《潇湘竹石图》全图时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他曾坦言当时其实不能鉴别它是否为苏轼真迹,却坚信这幅画是珍品。最终,邓拓与白坚夫约定, 《潇湘竹石图》的成交价为5000元,其中2000元为现金,3000元为邓拓忍痛从个人收藏中挑出24幅珍贵画作折价而得。
买下 《潇湘竹石图》后,邓拓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 “苏画庐”,也开启了对这幅作品的仔细研究。他广邀友朋到家中鉴赏、品评。因为 《潇湘竹石图》是绢本,邓拓一方面从博物馆借来历代丝织品的样标,用放大镜观察、分析历代丝织的经纬特点,一方面大量观察苏轼不同年代的书法作品、金石印鉴,琢磨苏轼用笔特点。历时半年多的研究之后,邓拓撰写了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画卷题跋》一文,发表在1962年第6期 《人民画报》上,介绍 《潇湘竹石图》上26家珍贵题跋,也介绍苏轼画作的艺术风格。其中,画石用飞白笔法,画竹用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而稍加变化,都是邓拓眼中苏轼绘画所呈现出的艺术创造性。1964年,邓拓将包括这幅 《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古画整理裱褙好,捐赠给了国家,而 《潇湘竹石图》无疑是他个人收藏中最珍贵的作品。
而这幅流落日本的《木石图》以往几乎没人见过,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木石图》的珂罗版影印资料倒是持续出现在研究学者对苏轼传世作品的介绍中。此次香港佳士得从日本征集到流传已久的《木石图》,又引起学界对于这幅画的真伪的热烈探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在读博士研究生夏小双告诉记者:“时隔近千年,《木石图》是不是苏轼的真迹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也无从可考了。重要的是,如今我们恐怕找不到更好的‘苏轼画’来替代它。”这也令人不禁想到去年11月于纽约拍场拍卖成交的约合人民币30亿元的达·芬奇油画《救世主》,这幅难得一见的作品同样不乏争议,但人们依旧为它疯狂——只因太多专家声称,今天市场上找不到比这更好的 “达·芬奇作品”了。
苏轼写意画中的瘦硬,体现着文人画的价值
苏轼的画作缘何如此值得关注?已故美国艺术史大家高居翰在早年的成名之作 《图说中国绘画史》中已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审视苏轼的画作,应该首先审视苏轼和他的几位朋友形成的士大夫阶层 “朋友圈”——他们在致力于官务、古籍研习、诗文写作的同时,一有空闲便会画画,写一些有关绘画的文字,建立起此后被称为 “文人画”的宗派。而这个圈子的中心人物正是苏轼。其中,这类画作秉承的绘画理论格外值得关注,即绘画与书法、诗歌一样,是用以寄情寓兴的。作品的品质反映着画家本人的品质,表现内容来自画家的心灵。
国际著名艺术史家卜寿珊更是在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一书中,将苏轼及其黄庭坚、米芾、文同等友人视为文人艺术的鼻祖,认为他们引领了中国绘画此后长达500年的风潮。在她看来,文人画不是指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而是与职业画师画作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们不仅仅指兼为文人的画家所作的画,更是指文人们为“适意”而作的画,是创作者个人书斋中情致的体现。
为何竹子、石头甚至枯树最常出现在苏轼的画作中?他这类以枯木怪石为主题的写意画中的瘦硬,正是为人盛赞的东西。一方面,枯木怪石的奇妙组合富含精神性的意义,让人不禁联想起苏轼仕途坎坷、生活流离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作画者胸中壮志未酬等情绪;另一方面,这类画的内涵呈现大量依赖水墨、毛笔和纸本的特性。画中干、湿、浓、淡等变化,充分反映了苏轼书法的笔意,展示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画面形象反倒退居次要地位。而这些,也正是苏轼文人画的价值所在。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