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的事迹却能让人肃然起敬——他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个抵达前线报道的记者,也就是在那一年,在发回最后一篇战地报道后,他与亲友失联。失踪时年仅25岁,常以“小方”署名的方大曾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投身爱国救亡运动,留下了约千张底片与多篇战地报道,成为中国抗战史的宝贵资料。
方大曾关于卢沟桥事件的摄影图片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读者见面会昨天于上海书展举行。两本图书的作者冯雪松来到现场,向读者分享了这位有“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之称的战地记者的故事。
“方大曾放弃优渥的生活,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自觉走上战场,深入一线,留下了宝贵的新闻资料。”作者冯雪松说,1999年,他因偶然机缘得知方大曾的故事并为之感动,此后便开始漫长的寻找之旅——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一头扎进史志办、博物馆、报社查询资料,力图还原这个如彗星般耀亮而又迅速消失的生命。在他看来,方大曾的人生观与新闻观,都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不应被忘却。
很早就玩起相机的方大曾家境与优渥,相貌俊朗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与《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的问世相隔三年。今年首发的《方大曾:遗落与重拾》通过获得的新资料,对前作进行了补充。新书缘起于方大曾妹妹方澄敏遗物中的新发现,一批从未公布过的方大曾生活照与文字资料,为“寻找方大曾”提供了新线索。
在《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书中,展示了不少新发现。比如,在北京市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中一份1932年的案卷,就透露出一段方大曾不为人知的被捕经历。当时正在中法大学念书的他因为参加抗日请愿活动被捕。之后方大曾通过一份情况说明,将这个精心策划的行为伪装成一起临时起意无辜被捕的偶然事件。方大曾心系家国又沉稳机智的性格显露无疑。又如,在方澄敏遗物中,保存有一张李大钊出殡队伍的照片。这场1933年举办的葬礼当年不少报纸都有记载,却鲜有配图,方大曾的这张现场照显得十分珍贵。
方大曾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深入现场、展现社会现实的担当。他留在家中被妹妹保存下来的1200张底片全部都是纪实照片,大多是表现底层穷苦劳动者的,如人力车夫、纤夫、矿工、农民、遭受饥馑的孩子等。在他的文字作品中,则多用动词,鲜少有华丽的描写与抒情。
据悉,方大曾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他曾是当年《申报》《世界知识》《良友》等上海报刊的特约记者,而他失踪时,正是以上海《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的身份奔赴前线的。
方大曾寄给母亲的照片
作者:张祯希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