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微信诗歌的 ‘井喷’,已经冷却下来。”有人这样总结今年诗歌阅读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从上海书展的现场就可以看到:往年大热的诗歌阅读公号出版的诗集,今年不见了踪迹。但在这厢变 “冷”的同时,诗歌的另一种 “热”现象却在悄悄浮现:众多现当代优秀诗人的诗集在书展上纷纷亮相,吸引了不少读者;今晚将举办的 “2018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一共有400多个读者参加名额,在放出的瞬间就被“秒光”。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微信读诗狂热的退潮,是一种必然,诗歌阅读一定会回归理性。但大众与诗歌的距离已然拉近。很多读者经过互联网的普及之后,“进阶”成为忠实的诗歌爱好者,也有了更深、更广的阅读需求。真正的诗歌阅读,正在缓慢而实实在在地升温。
微信读诗明显降温,“小而美”的流行审美难以持久
此前一度大热的微信诗歌,今年有了显著的降温。在上海书展现场,《为你读诗》这些曾经火爆的微信诗歌图书,看不见了。
在过去的四五年间,微信给诗歌带来了一种裂变式的惊人传播。尤其在两年前,微信读诗进入 “井喷期”,“其实诗歌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读首诗再睡觉”的口号成为引领读者生活方式的 “流行风尚”,每晚刷一刷手机,读一首小诗,成了很多人睡前的习惯。
但是就在最近一年间,这股微信上全民读诗的狂热正在迅速冷却。以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为例,两年前其每期推送的阅读量基本都在10万以上,如今常常只有一两万。这种阅读量的大幅回落,几乎是所有诗歌公众号共同面临的境况。不仅如此,许多热门诗歌公号一度频频将推送的诗歌结集出版,其中不少还成为架上的畅销书,但在今年的书展上,这类书却不见了踪影。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大众从微信读诗的 “全民狂欢”中冷静下来,其实是一种必然。这既是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使然,也跟微信诗歌自身的局限有关。诗人霍俊明很早前就指出,微信诗歌由于缺乏必要的筛选、编辑机制,很容易变成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诗歌大展览。
曾有人将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两首诗题结合起来,打趣地总结,微信诗歌就是 “穿过大半个中国和你虚度时光”。虽是戏谑,却也概括出最流行的诗歌风貌——不是说这样的诗歌不好,只是“小而美”的流行审美,很容易导致诗歌在微信上传播的片面化和窄化。《诗刊》编辑彭敏告诉记者,在以 “流量”为标准的筛选眼光下,很多 “网红”诗歌公号推送的作品风格雷同,久而久之,流失读者也在情理之中。
诗歌阅读真正进入理性增长,诗集出版百花齐放
尽管微信诗集不见了,诗集却变多了。尤其是外国现当代的优秀诗作被大量地译介、出版,出现在今年的上海书展现场。在专家看来,这正是互联网给大众带来诗歌普及以后,诗歌阅读真正进入理性增长的体现。如果说微信读诗让大家“看见”了诗歌,那么如今,不少读者是在真正地靠近诗歌、走进诗歌。
记者看到,陈列诗集的展台前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翻看,还有不少重要的外国诗集是在上海书展上首发。其中,《俄罗斯当代诗选》收录了俄罗斯当代47位诗人的200首诗作,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俄罗斯诗坛现状。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砌石与寒山诗》收录了作者翻译唐代诗僧寒山的24首诗作,这些译诗在美国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昨天下午举办的“英语诗歌精讲”活动现场,也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五六年前,很少有出版社敢出诗集。”编辑、诗人何家炜告诉记者。但是如今,全国大型的出版机构几乎都在出版诗集,外国现当代诗人的单行本诗集也被大量引进。诗歌出版情况的巨大变化,正是读者对诗歌日益深入、全面的阅读需求的反映。在诗歌的书架上,不再只有泰戈尔、普希金、海子、顾城,来自更多国家、不同年代、更多风格的诗人作品,真正在书市上百花齐放。何家炜介绍说,译介外国现代经典诗歌的“巴别塔诗典”已经在四年内连续出版了20多种,其中多部诗集屡屡加印。本次在书展上首发的《所有我亲爱的人》等三部诗集,上架之前就已经在读者间有了不小的影响力。他认为,正是借助互联网,诗歌走出了原先封闭的小圈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在彭敏看来,“微信读诗热”的退潮,与现实生活中对诗歌的深度阅读的缓慢升温,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是诗歌进入一个理性且良性的阅读环境的体现。是微信让大众“看见”了诗歌,当然其中有一些人是看个 “热闹”,来了,又走了。但也有一些人,从中慢慢累积对诗歌的理解力和鉴别力,他们不再满足于“小而美”的情诗,会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或许在100个微信诗歌的读者中,会有一个人留下来,想要真正走进诗歌——但是当这个数字的基数足够大,留下来的真正的诗歌读者,也是一大群人。或许那些经典的诗集不会出现特别畅销的 “爆款”,它们的读者也只是缓慢地增加,但诗歌的这种升温,是实实在在的。
作者:钱好
编辑:李硕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