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书展作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将举办一系列体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图书阅读推广活动;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4年编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此后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丰富、更加系统。
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时期的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分为17个专题,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29幅。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和成果,充分体现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集中展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主题图书
今年上海书展主会场序馆以“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为主题,集中展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主题图书,包括目前已出版的30余种中外文版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和新近出版的10余种总书记著述。
首次组团的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将在上海书展特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及国际合作翻译出版成果专架,同时设立的还有“读懂中国”等主题出版专架。
推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主题出版展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上海书展将推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精品图书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主题出版展、上海书展15周年回顾展等,汇集优秀出版物逾千种。
这批集中亮相的主题出版物,不仅是上海出版界在优化内容,提升品质,创新转型等方面的最新精品力作,呈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设的新举措,同时充分体现了全国出版的最新成果,凸显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分30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力图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杨凤城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绚丽多彩。记录这一华彩乐章,展示其伟大进程,是历史学者的责任。这套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力图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次第展开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本套丛书共分为七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40年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其间既有筚路蓝缕、“一山放过一山拦”的艰辛,也有柳暗花明、“堂堂溪水出前村”的欣喜,既有大刀阔斧、激情澎湃的乐章,也有彷徨困惑、如履薄冰的凝重。然而,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经济的壮美腾飞,中国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迅速而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由此构成的综合国力迈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在风雨如磐、狂飙突进后见到的绚烂彩虹、光明前景。
阐释《共产党宣言》的当代启示和当代意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王公龙
2018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自1848年2月这部著作降临人世以来,《共产党宣言》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关于现实社会的所有著作中,很难找到一部著作像《共产党宣言》这样在世界上传播如此之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
170年来,世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就产生的时间而言,《共产党宣言》可谓一本 “老书”。但恩格斯早就说过,“不管这个《宣言》多老”,这部著作“永远值得一读”。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唯物史观有哪些方法论启示?这本书紧扣文本,选择了十组问题,先深入文本,深刻阐发文本的思想,然后跳出文本,结合现实,阐释文本思想的当代启示或当代意义。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党的前途命运系于党自身。我们党要永葆生机活力,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过硬的自我净化特质,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系统研究上海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 周振华
201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上海立足自身、着眼全国、面向世界,围绕改革发展大局,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要求,知难奋进、勇于探索,主动改革、积极创新、扩大开放,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闯出了一条新路,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丛书是在“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课题基础上形成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研究上海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实践,并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分析这些重大举措的起因、过程、影响和经验,对于上海和全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对于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实需要和理论意义。
丛书分总论、10个专题和大事记共12卷。丛书以历史资料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理论阐述为核心,以典型事例为内容。
本系列研究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谋划发起,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当代上海研究所组织实施,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大力支持,被列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课题。3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前期课题可行性和框架的讨论,1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和政府研究部门共同承担了课题的撰写。
以“丝绸之路”为轴线,深入解读百座中外城市性格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刘传铭
大型城市传记丛书“丝路百城传”首部作品《上海传》新书将在本届上海书展首发。该丛书是为全面呈现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文化认同而策划的图书项目,遴选100座中外城市,以穿越时空的“丝绸之路”为轴线串联,探进历史,注目当下,深入解读城市性格,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形象和探寻城市发展内动力。丛书首部《上海传》既是作者对这个城市的深刻解读,也是上海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本身的文化体现。
如果说丝绸之路研究让我们洞见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定会有人表示惊讶与质疑;如果说城市的创造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举措,则一定会得到人们普遍的支持与认同。“丝路百城传”丛书的策划正是发轫于这样一个历史观的文化叙述:丝绸之路是一条无路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既古老又年轻,“不知其始为始,不知其终为终”的漫漫长路;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时空里时隐时现,变动不居,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超级公路;丝绸之路是一个文化概念,叠加其上的影像曾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呼作:铜铁之路、纸张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与传播、民族融合之路,也是西方探秘中国、解码东方之路,更是我们反躬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的寻根之路、回家之路;丝绸之路是今日中国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新思路,是 “一带一路”中国倡议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路。
海派文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文化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熊月之
海派文化不限于上海,但以上海为早、为多、为甚,其影响也以上海为圆心,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开去。海派文化是由江南文化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相互联系的背景下看海派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海派文化是中国的南北文化结晶品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化合物,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文化。
任何文化都兼具地域性与时代性。海派文化在不同时期,虽有一以贯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有因袭,有创获,有损有益。不断地损益、代谢、嬗变,正是海派文化保持青春活力的根本特性。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曾指出,上海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是一个立意高远、美轮美奂的愿景,也是一个涉及很广、难度很高的宏大课题。海派文化既涉及观念形态,也涉及物质层面,涉及文化创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弘扬的前提是调查、梳理、研究。
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长期关注上海文化建设,致力于海派文化研究。此次所策划 “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定位于可供新老上海人和国内外游人自助行走的海派文化体验丛书,为上海传承传播海派文化发挥积极作用。全书既有总的概述,也有分区细论。各区专卷,均述其特点,明其流变;既有基于历史文献的理性分析,也有得自当下调查的新鲜知识。
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新老上海人了解上海、熟悉上海,一定会起到导航指路的作用;在海派文化研究史上,也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讲述发生在6000年历史长河中的 “上海故事”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仲富兰
上海地方志,是上海的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编撰出版后,不能让它们静悄悄地躺在通志馆里沉睡,应该让它成为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使更多人寻根溯源、读志用志,让冷知识变得有温度,让模糊概念具有影像感,从而梳理上海城市的发展脉络,让上海文化的独有魅力感染更多人。
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列入“上海地方志普及读本系列”的 《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史实为支撑,生动讲述发生在6000年历史长河、6000平方公里地域的“上海故事”。全书分为《远古文明》《千年之城》《百年梦想》三卷,每册篇幅约15万字,总容量在50万字左右,细数上海发展的“三部曲”:上海文明的起源,即上海6000年的人类生活史;上海城市的形成,即上海1000年的城市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下上海的成就和未来愿景。
全书以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切入点,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突出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本书的读者定位于上海的年轻学生,定位于来上海不久的新上海人,对于老上海人也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当上海向着“全球城市”再出发,人们满怀信心地看到未来中国的理想之光。我们不禁畅想2035年上海美好的发展愿景:未来三十年,上海什么样?这既是一个宏阔的历史命题,也与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