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活动上,国际三大拍卖行女掌眼、原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范冬青携新书《说瓷》亮相,与读者分享亲历的瓷器传奇故事。
《说瓷》集结了她在一年半里为一批古陶瓷爱好者开课所作的讲稿手记,共计十三讲,分为官窑系之定窑、汝窑、钧窑、官窑与哥窑,民窑系之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等主题,记述了自唐代以来至宋代,中国古陶瓷的窑口、特征及其鉴定要点,文字通俗易懂,结合实物图像,更具“实战”参考价值。
《说瓷》
范冬青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瓷》里收录的实物图片,背后都有故事,光是封面那件“鹿衔灵芝出香炉”,便是首次以完整姿态在世人面前亮相。这是来自北京一位民间收藏家的藏品,也是目前完整的传世汝窑中的孤品,刷新了全世界现有汝窑存世品数目的记录。此炉盖,上塑“鹿衔灵芝”卧像,炉身印花仰莲相承,下接高足。卧鹿中空,身镂小孔八枚,围有花瓣,寓意梅花斑纹,兼做炉内焚香出烟孔。熏炉满施淡天青釉,密布细碎纹片。盖内、足里各遗存“芝麻钉”痕五枚。每每与汝窑制作工艺相符。
在故宫博物院所做图录里,仅录入了这件器物的炉盖部分。这次,它和《说瓷》一书同步面世,出版方特别制作了3D交互式全景图像,扫一扫封面所附二维码,读者就能720°赏析这件精美绝伦的器物。
建窑束口盏
上世纪60年代中,20岁的范冬青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上海博物馆陶瓷库房工作,每天上班就是零距离接触宣德、成化、康熙、乾隆,唐、宋、明、清以及各种窑口和造型的国宝级珍贵瓷品,每每都是看个底朝天才肯罢休。库房工作枯燥乏味,但范冬青却觉得“老鼠掉进米缸里了”。各个时代陶瓷器的造型、釉色、圈足的区别,份量的轻重,这些在鉴定中可以用到的最重要的方面和最细枝末节的关键点,她都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20世纪70年代中,上海博物馆成立陶瓷研究部,范冬青是创建者之一,经几代人努力,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研究水平逐渐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后在美国居住的近16年时间里,她受聘任职于苏富比纽约、佳士得纽约两大拍卖行的中国艺术部顾问,专门从事中国古陶瓷鉴定,经手过的古董数以万计。后从退休回国后,她又被聘为中国嘉德拍卖行上海办事处顾问,继续从事古陶瓷鉴定。
官窑镂空樽式套炉
31年前,正是上海人美社出版、范冬青所著的《汝窑的发现》,向世界宣告了沉寂千年的汝窑遗址重见天日。而那段寻找的经历一波三折,范冬青至今记忆犹新。
范冬青追忆说,1986年冬天,她和同事一行人来到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据可靠线索,有人在这里发现了基本完整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霜冻寒凛,上博考古人员行走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前辈们前来调查窑址时走过的土地上,苦苦寻觅汝窑瓷器遗踪。多少年前,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都曾来过这里,叶喆民曾在这里捡到过一片疑似汝窑青瓷的残片,却因证据不足而使寻找汝窑遗址这项工作止步不前。
汝窑折沿盘
“我也久寻未果接近绝望,但我提醒自己必须坚持再坚持,耐心再耐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了一片天青色的小瓷片,擦了擦上面的泥土,把瓷片翻过来,一枚细小支钉突现眼前,这不就是具有汝窑瓷器特征的‘芝麻钉’吗?我用照相机记录了地理特征:清凉寺庙,招呼一起来的同事,又捡了几片这类瓷片,连夜赶回上海。没想到汪庆正先生看了后说:‘这些瓷片还不足以证明窑址就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因为你们没找到窑具。’”
一个星期后,范冬青与同事折回宝丰县清凉寺村,还发动了当地妇女儿童一起帮忙寻找天蓝釉的瓷片。两天后,她们共找到了37块汝窑瓷的标本,还有3件窑具。这3件窑器中,一件是“火照”,另外两个是支烧具。“火照”就是烧窑时的温度计,通过它来判断窑炉内的温度和瓷器烧制的火候。由于这种精致的窑具成本很高,故只可能是烧制汝官窑所用,加之前后发现的瓷片标本都符合汝官窑特点,最终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被证明就是北宋名窑——汝窑的烧制地。第二年,随着《汝窑的发现》出版,这一石破天惊的成果为大众所知。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折沿菱口盆
对于在拍场身经百战的范冬青来说,目睹新的工艺品、赝品被当成古董的不在少数,她希望,《说瓷》能为收藏领域爱好者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可信赖的“古陶瓷鉴定指南”。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