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去世,享年85岁。这一天,离他的86岁生日仅差6天。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奈保尔写了30多本著作,包括回忆录、小说和游记文学,跨文明、跨地域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写作的一条主线。
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查瓜纳斯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6岁时和家人搬到首都西班牙港。1950年,奈保尔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伦敦并一直以英语写作。跨文化的背景让奈保尔体会到了多种观看和感受生活与世界的方式。1971年,他获得布克奖。2001年,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奖给他的评语是:作品中具有统一的叙事感和未受世俗侵蚀的洞察力,使我们看到了被扭曲的历史的存在,并激发了我们探寻真实状况的动力。奈保尔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奈保尔的主要作品 《大河湾》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等先后被翻译引进我国。2014年上海书展时,奈保尔应邀第一次来到中国,8月17日他在上海度过了82岁生日。在思南公馆,他曾接受本报记者赠与的特别礼物:一份印有他整版特写的 《文汇报》,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自己年轻时的黑白小照上,那时的他叼着烟斗笑容满溢,仿佛穿越了时光与之相望……
中国作家叶兆言在谈到奈保尔的成名作《米格尔大街》时指出,虽然写这部作品时奈保尔才22岁,但是因为有了良好的文学熏陶,他的语调中洋溢着一种饱受教育的超然。
三年前造访上海,奈保尔已显老态,坐在轮椅上的他与年轻时精力旺盛而以 “暴躁”出名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思南文学之家,他被主办方安排朗读自己的作品 《大河湾》的最后一页 “上午的闷热才过去,暴雨马上就来了……”82岁的他神情有些疲惫,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在朗读的间隙,他时不时地停下来观察一下台下和周围,在这 “看”的一瞬,让人清楚地感觉到奈保尔那双擅于洞悉的作家的眼睛。
奈保尔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行走在他者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出色的观察者,他在《神秘的按摩师》 《岛上的旗帜》 《神秘的新来者》 《印度三部曲》中,对这个世界的未来形态作出了一个作家式的预言。评论界将他称为 “无根的写作者”,而奈保尔自认为,他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洞见和表达,是来源于他独特的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奈保尔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其自身最大的特点便是展现出第三世界国家现代性转型中的艰难和悖论。 “他是一个不容易被口号所迷惑的人,他对这些国家历史进程的细腻把握,使他成为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他善于用评论家的眼光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殖民枷锁独立起来的国家面临的问题。”
奈保尔在自己的陈述中透露了这样的立场。跟他共同生活了20多年的纳迪拉曾说过自己出生在非洲,并在那儿长大。但是她和许多像她那样的原住民,对自己的故乡的洞悉和了解,却不如奈保尔来得深切。奈保尔信奉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认为大而化之的概括往往是不可信的。在上海时,他的妻子曾说: “我们希望能够在这趟中国行中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
陆建德表示,奈保尔的文体极富个人特色,他的写作大量介乎评论与小说之间,读者们经常能看见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他更像是一个比较文明的学者,一个跨地域的比较文学的写作者,读他的东西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他的去世,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进而去品读他的作品,一定会有所收获。
陆建德说自己非常欣赏奈保尔的一部作品 《抵达之秘》。他认为这是作家晚年非常有特色的一部作品,这部极致的作品像一部小说而又不是一部小说,像一篇带个人思考的散文,又不是散文。它集中了奈保尔式的文体的突出特长,背后暗含的感情又是很丰沛的,这令人想起他晚年的选择——在威尔特郡的乡间买了一幢老宅子,是那种英国乡村典型的老宅子,经过了简·奥斯丁作品的一路流传呈现出变化多端的丰富面相,他很享受住在里面的日子。
作者:陈熙涵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经典文化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