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最喜欢逛的展厅是哪一个,哪些展品“出镜率”最高,古书画暗藏什么玄机?上海博物馆昨天宣布已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这意味着,该馆的管理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直观的图表,所有的服务都可以基于大数据而决策施行,并通过专题子项将内容数字化,不仅能讲好故事,还能凸显作品的局部,辨别真伪。目前,该平台已通过验收,即将投入运用。
实时抓取观众行为数据,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
这是一个以“技术慧眼”透视观众需求的平台,上面显示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藏品、客流、新媒体传播、观众行为、文创产品销售等诸多数据,基本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且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比如,通过该平台,可以精确搜集上博每一天、每一小时的观众人数,实时了解各展厅的人流实况,一旦瞬时参观人次超过警戒线,平台将亮黄灯,并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博物馆将采取分流等措施。
该平台还可根据观众在某一个展厅内的参观线路,“编织”出一张路线图。通过这张密密麻麻的路线图,可以发现:每一个展厅的人流主要集中在入口处附近,而展厅深处,少有观众走到。这就提醒布展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后作出调整,吸引更多观众深入展厅。观众的爱好也通过平台得以显现,比如,几乎每一个进上博参观的观众都会走进青铜馆,且停留时间在15分钟以上。
通过该平台,上博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一目了然,甚至细到哪个时段购买力最强。根据图表显示,上博文创产品在每天上午11点半达到销售高峰。上博数字中心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因为,在该时段,第一波观众正好参观完,然后开始购物的时间。
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介绍,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大都集中在外围,比如服务性App、数字导览、藏品索引等,怎么把数字化运用到博物馆核心业务中来,是上博数字化工程中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数字人文的开拓性实验:将董其昌的人生全面数字化
在抓取观众客观行为数据的同时,该平台还推出了“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子项。
这是国内博物馆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进行的一次开拓性实验,它依托数据关联和量化分析,将明末清初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人生全面数字化。在这个子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书画大师从出生到去世每一年发生的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就连董其昌人生中的几次重要出行,都被做成了动图,他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都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比如他于1605年5月,到长沙观赏了米友仁的名作《潇湘奇观图》,并作了题记。
系统还将董其昌的名作进行高清拍摄,然后在屏幕上放大到原作的数倍,通过高清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博馆藏董其昌名作的各种局部细节。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说,有了这样清晰的数字系统,今年的董其昌大展上,就有可能为观众呈现更清晰、完整的董其昌艺术。
该系统还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比如让机器学画,辨识董其昌名作中惯用的笔法,然后自动搜索其他作品中相似的画面,进行比对研究。凌利中表示,这样的系统,不但充满趣味,也有助于研究人员辨伪。而以人工智能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及特征,这在目前中国书画研究中是首创。
“在新的时代,以文化保存与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面临着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挑战。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上海博物馆融入新时代、应对新形势的一次实践。”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该平台的搭建也是为上博东馆建设所做的先期试验,将为未来多点办公一体化数字管理打下相应的基础,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未来,该平台还将不断细化,为上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李婷
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