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一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报名表上最醒目的提示。但究竟如何写出新意?昨天第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上海作家协会启动,“一眨眼走过21年,曾经的年轻获奖者,许多已为人父母。”《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感慨:新概念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未来的参赛者怎样回应“新概念”的“新”,我们拭目以待。
“所谓的脑洞大开,并不完全代表新思维、新表达。”《萌芽》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桂传俍,从近几年来稿中发现,如今一些中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两极化,一部分遵从课堂教学逻辑,认为课本读得多,就算有才华;另一部分过犹不及,完全倒向时下比较流行的科幻玄幻类,俗称脑洞文学。“有些脑洞文学门槛偏低,比如编造宇宙间的战争、山谷里的精灵等。天马行空的想象,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没有语言、叙事的支撑,单纯的想象力是缺乏意义的。”他告诉记者,此前《萌芽》杂志上做过美国作家麦克·雷斯尼克的访谈,其中有句话对当下写作很有启发——如果我们对故事中的人物都缺乏认识,又怎么会对他们乘坐的飞船、使用的武器等感兴趣呢?归根到底,“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无论任何类型或题材,都应当把重心放在“人的复杂性”而非“设定的新奇”上。
曾摘得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徐敏霞,如今成长为《萌芽》杂志社长助理。回首20多年前的青春期创作,徐敏霞用“抽屉文学”来形容——把那些不会写在语文试卷上的文章,悄悄塞进抽屉里保存。她发现,“不少90后00后出生长大于网络时代,有很多灵光闪现的点子。但一些作者文学积累不够,缺乏将好点子处理加工为艺术品的文学手法。要写出一篇成熟的小说、让读者有代入感的散文,青年作者还需多练习。”
对此,《萌芽》杂志副总编胡玮莳深有同感,“20年后的中学生,见识的广度、视野的开阔度远胜于20年前,他们接触了更复杂的社会形态,但缺乏对相应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少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从第19届的8.3万来稿,到去年第20届创新高的9万余份来稿,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年轻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号召力可窥一斑。本届“中版国教”杯新概念作文大赛由知名文学杂志《萌芽》与中国出版传媒“中版国教”联合举办。
1999年,在时任《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等人的努力下,由《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堪称近代国内文坛的大事件。20年来,新概念成为发现文学潜力新苗、培育阅读人口的重要平台,走出了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夏茗悠、张怡微、蒋峰、任晓雯、王若虚等一批青年作家。
据悉,“中版国教”将连续三届冠名新概念作文大赛,围绕“人文指引方向”理念展开系列合作。第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自5月1日起初赛征稿,11月25日截止。初赛沿用一般文学刊物征文的形式,不命题,不限定题材、体裁,字数5000字以下。参赛作品手写、打印皆可,报名表将刊登在今年5月号到11月号《萌芽》上。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萌芽》杂志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