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提升“上海文化”的品牌含金量,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精品力作。“筑梦工匠”主题文艺演出今天在嘉定区徐行镇举行,以歌舞、故事、诗朗诵等丰富的艺术形式,讲述了当地草编、风筝、蒸糕等历史悠久的江南手艺匠人故事。
据清史学家王鸣盛考证,徐行草编有千年以上历史,早在唐朝就已作为苏州郡的土贡之一。其中,草鞋独出嘉定一地,因为编织所用黄草只在徐行一带的河滩上生长。这种黄草光华柔韧,质轻而凉,制成草鞋后轻便精巧。但在机制产品的廉价冲击下,草编工艺陷入了困境。2008年,徐行草编成为名列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海派文化精华。当地专门成立了草编名师工作室,组织小学生手工活动进行推广。
这门手艺的传承人王勤,从小痴迷于编织,小学就用自己编拖鞋的收入攒出了一条连衣裙。后拜入草编设计大师门下钻研技艺,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致力于提升草编的工艺美学,她参加同济大学开设的培训班,与竹编、柳编等工匠切磋交流,创新构思设计了不少造型独特的钟表、花器、手提包,力图将草编从日用品升格为艺术品。
蒸糕是流行于江南水乡的年味食品,过去每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糕,是阖家团圆、邻里和睦的写照。徐行号称蒸糕之乡,但蒸糕磨米粉的活又脏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入行,传承蒸糕独特的风味也成了问题。
蒸糕的传承人解光荣,是一名地道的东北汉子,来到嘉定拜徐行蒸糕传承人为师,十年磨砺,赢得了徐行人信赖,被授予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蒸糕第三代传承人荣誉。他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创新成果,比如改变了徐行蒸糕制作工具和生产工艺,让年轻人不再对笨重的石磨、木模、土灶望而生畏。同时坚守与创新并举,适应现代人口味降低了糖分,又开发出上百种“私人订制”新口味。他在蒸糕上落下的“徐行”两字,力图将其打造为当地独特的品牌。
江南风筝,向来以名目繁多、样式精美著称。徐行上世纪有一位顾福章师傅,以双蝴蝶风筝出名,风筝上能挂五六十盏鹞灯,鹞线拉400米长。而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能够延续至今,靠的是一群白发老人的坚持。
徐行风筝的传承人徐伯龙1998年自掏腰包成立了老年风筝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日以继夜地扎风筝、糊纸面、定钢线,终于逐渐在风筝比赛中闯出一点名气。2007年,他完成了一只112米长的“巨龙”,龙身有180块鳞片,每片直径42厘米。当地小学、中学和高校也纷纷成立社团,邀请老人教授风筝扎放文化,带学生边讲边做……
这群工匠的故事,由词作家郑南、作曲家易凤林等写进了《听我唱响工匠歌》《匠心筑梦》等原创文艺作品中,用歌声带300多名观众领略了工匠精神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当地还将举行工匠摄影作品巡回展,并出版相关介绍书籍,引导更多人关注、喜爱、传承这些“上海文化”品牌。
编辑制作:吴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