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日,全国各地举行了40多场马拉松赛,累计超过26万人次站上赛道!这一惊人的数字,让不少“跑友”笑称,如今的马拉松现象之热,堪称进入了“春运时代”。
就在这个周末,2018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4月22日开跑,1.5万名跑者将从东方明珠出发,途经南浦大桥、世博大道、前滩公园,最后冲线于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跑者们在跑道上突破极限全力竞技的同时,也将畅享一路奔跑的过程体验。
跑步,看起来人人都会,一条腿向前迈,另一条腿再跟上,如此循环反复……但跑步真的毫无技术含量吗?那你可就大意了。
今年初发布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到2020年我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1200亿元,800人以上规模的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有望达到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将达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将超1000万人次。近年来,城市马拉松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马拉松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新闻报道也不时出现。
日前,丁祖昱等人合著的《人人都可以马拉松》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上海大学易居赛中赛现场首发。“每个人都能跑步,马拉松不是极限运动,但对马拉松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在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下,才开始踏上马拉松的赛道。“丁祖昱说,奔跑是没有终点的,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很多普通人奔跑的起点,让还没迈开腿的人按照书上的指导很快入门,在人生的马拉松赛道上,快乐持久地跑下去。
“跑步的好处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用脚步丈量城市也是一大乐事。跑步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恰到好处的状态,在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同时,控制体重,身体变好,也有更多成就感,而这种积极的力量又会反射到工作中。”丁祖昱这样总结跑步的魅力——就是在无数次撕裂自己、接近极限时获得对自身的重新认知,学会与自己独处,得到一种可贵的自省和重塑。
《人人都可以马拉松》
丁祖昱 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为了推广跑步,我可以在公司内部组织跑团,也可以赞助如上马这样的赛事,推动我身边圈子跑步文化的发展。但这始终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程度,怎样让更多人获益?”经济学博士出身的丁祖昱想到用大数据写一本马拉松百科全书,书里不仅有如何开始跑步、马拉松的训练方法及计划,还有700多个不同领域不同特色的跑者的亲身分享。
跑步为何要看书?有专家表示,跑步作为最古老的运动项目,同样需要专业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先进理念,会有助于“跑友”们培养健康的跑步习惯,规避伤痛。作者团队里包括上海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田径队主教练、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队教练曾朝恭,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国家认证康复治疗师、国家认证运动营养师杨杰等专业人士。
“跑步损伤和伤痛,是马拉松运动极为常见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马拉松跑者都曾遇到不同程度的跑步损伤。”丁祖昱发现,跑步中存在一个“受伤门槛”,每个人只要越过自己这个门槛,都有可能会受伤。比如,脚趾、脚踝、小腿、膝盖、大腿等都是比较容易受到损伤的部位,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脚趾甲脱落或甲内充血、岔气、肌肉拉伤、足底筋膜炎、延迟性肌肉酸痛、肌肉痉挛、过度训练、跟腱炎等。
书中总结了一些跑步者数据和研究成果,发现各种路面对脚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排序如下:水泥路面>沥青路面>塑胶跑道>土路>草地
也就是说,水泥路面是最硬的,脚部关节所受到的冲击力最大,会增加受伤几率,一般不建议;沥青路面是路跑遇到的最多的路面,也是通常比赛所安排最多的露面,所以平时无论是在操场训练还是在跑步机上跑,最好都要增加沥青路面的实战训练。
在马路上跑步时,很少有人观察到,路面为了排水会有微微的坡度,这对跑步姿势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使左右腿受力不均,所以训练时最好靠左靠右都跑一遍,让两条腿的受力机会达到平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跑步发烧友,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句话中写过:“(跑步时)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作者田同生认为,中国的第一次跑步高峰已经来临,“国内跑步文化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兴起的,社交媒体成就了跑步者之间便利的交流与互动。书、社交媒体、赛事,这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跑步前,不妨看看《人人都可以马拉松》中有关跑步的贴心提示吧!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