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气球、云朵、灯光……在一片粉色的海洋中,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2018演出季发布会。现场人头攒动,观众纷纷自拍、发微博、朋友圈晒图,网络直播的受众达到了三万人次。
对于相对小众的演出行业,如此隆重的发布会过火吗?新媒体时代,观众和剧场之间的联系,已远不止演出时的那几个小时。如何不断刷新观众体验,让剧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业界正在大开“脑洞”。
新玩法不断“种草”,剧场从网络“抢”人了
点心工作坊、芭蕾体验课、咖啡教室、插花、扎染……文化广场已打造过不少“剧场+”活动。但此次“如真似幻”演出季发布,全程如一场节日般的粉红“梦幻庆典”,再次让无数“少女心”激动难耐。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感,是为了带给观众独一无二的剧场体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却也渴求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一些真实的情感。”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推荐剧目,也希望观众走进剧场时能汲取能量、舒展身心,分享艺术生活的魅力。
当剧场的概念远远超过了具体的演出,剧场艺术也就不再只表现情节。通过社交网络的辐射,剧场突破了空间限制,向更广泛的受众传递时尚理念和生活方式。这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去年,文化广场新增会员六万多名,尊享会员人均消费将近7000元,复购率高达77%。同时,问卷调查显示,50%的观众年龄都在25岁以下,学生比例高达37%。
对年轻观众来说,走进剧场不仅是为了观看本身,更是一种仪式。他们也不再满足于观看者角色,而是通过摄影、留言、写剧评等成为见证者、评论家,进行多元的自我表达。
费元洪说,在丰富剧场体验、联动多媒体平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播戏剧的质感和内容。“我们鼓励这些讨论,但讨论的目的是让大家走出网络,走进剧场。希望剧场不仅能带给人们独一无二的体验,也能带来温暖和梦想。”
“梦幻庆典”“西区跳”“上海香”“公主范儿”“奇妙夜”……用爆款承包观众好奇心
“梦幻庆典”仅是文化广场这些年来“头脑风暴”的其中一例。
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于去年11月登台文化广场。在剧场大堂的大幅红色海报前,情侣牵手、花样少年凌空跃起,相机、手机一片“咔嚓”声,灿烂的笑容及腾空的瞬间被定格下来,与音乐剧《西区故事》的经典编舞画面相映成趣。排队来合影的观众几乎都“秒转”了自己的“西区跳”,美国当代编舞大师杰罗姆·罗宾斯就这样,隔空在魔都的朋友圈刷了屏。
去年9月,文化广场开启了剧院开放日活动,以栀子花、玉兰和夜来香等混合而成的“上海香”,拥抱步入正厅的观众。在视听之外,文化广场首次尝试让气味也成为剧场的“人文标识”。观众席扶手上也新增了二维码,让人们可以身不离席获取当晚演出的电子节目册,并通过网络及时向剧场反馈演出和服务意见。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在2014年献演申城。女主角茜茜公主的锦衣华服,以及她手中颇具造型感的扇子,让文化广场工作人员觅得灵感:特别设计扇子衍生品,邀请观众以各种古典宫廷“扇子手语”姿势拍照,回传给剧场互动;与时尚品牌合作,举办艺术生活类课程,“公主范儿”成了新风尚。
据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介绍,种种细节的完善,是为了观众身之所至、鼻之所闻、手之所及,都能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走进剧院成为一种享受。
还有不少剧场在尝试更新颖的打开方式。去年11月,一场沉浸式音乐体验“音乐厅奇妙夜”,揭开了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2018新乐季发布的帷幕。音乐厅的每个楼梯和转角,都成为音乐故事的叙述者,而参与者们在演员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段新乐季的奇幻旅程。上海女婿、德国网红阿福还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沉浸式音乐体验传达了在音乐厅这样古老的建筑里,也同样可以焕发出青春活力。“希望所有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和音乐厅零距离接触,这是一个不存在门槛的剧场。如今剧院这么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勇敢踏出创新的步伐。”
剧场和观众之间能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未来还有更多惊喜等待发掘。
作者:姜方、吴钰
编辑制作:吴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