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上海书展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褚君浩、贺林亮相“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首发活动,引发读者和业界对科普读物的广泛关注。此外,书展上还推出了一批国内原创科普读物,如《火星科学概论》《给孩子讲宇宙》《叶永烈科普全集》《我·世界》等。(出版方供图)
■本报记者 许旸
“芯片上一颗灰尘都不能有,那么芯片车间和手术室哪个更干净?”“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昨天,上海书展中央大厅被如潮读者挤得满满当当,不少中小学生争相向台上的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提问。午后持续的大雨,不曾挡住读者围谈科学知识的热情与渴望。这是“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的首发现场,相对高冷的“太阳能”“基因遗传”“集成电路”等话题,在院士作者们通俗风趣的讲解下,变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预计出九卷本,昨天首发的三种分别是《芯片世界:集成电路探秘》《太阳能的光电之旅》《基因要去串门了:基因和遗传的秘密》,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褚君浩、贺林等编写,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这套书是特别为9至14岁的孩子们准备的。我希望能带出两支队伍,一是激发学子对芯片领域的兴趣,壮大国产芯片研究队伍;二是鼓励年轻学者也接力投身科普,壮大创作队伍。”86岁的中科院院士邹世昌,是“两弹一星”研制核心成员、国内离子注入技术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奠基人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前每年都会参与中小学、高校的科普讲座,但花心思编写科普图书还是头一遭。他笑称,年过八旬开始也不算太晚,甚至还提出创新建议。目前书底二维码扫一扫可收听他此前的讲座音视频,他希望再版时能考虑加入AR、VR技术,链接芯片车间生产线现场影像,让孩子们边读书边对主题有直观感认识。
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活跃着多名国内科学家乃至中科院院士的身影。一批科普主题的出版物及相关阅读活动呈“井喷”状。据透露,主打科普读物的销量较过往两年增加了40%左右。读者对科学知识的丰富多元需求,也让出版界有信心,继续力邀本土原创力量,打造有中国味道的科普畅销书。
一线学者投身“学术通俗化转码”
“黄鳝怎么会变性?”“飞蛾为何扑火?”就在距书展中央大厅几十米远的第二活动区,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杨雄里主编的“神奇生物世界丛书”昨首发,吸引了中小学生“围观”。丛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策划推出,包括《绿色刺猬》《花中西施》《水陆英雄》《夏日天使》等十册,解密昆虫军团、海底世界、爬行国度、鸟类天地的百余种生物,带领小读者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
“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则邀请九位中国院士,从芯片、太阳能、基因、有机化学、风云卫星、红外遥感、北斗定位系统、天文、脑科学等主题与孩子们对话,回答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兼具专业性与通俗化。丛书中还采用了“微信对话框”的编排形式,颇有代入感。
上海书展期间,科普主题讲座同样令人目不暇接。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了一系列“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前不久“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上,“火星探测———通往未来的远征”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带来了新书《火星科学概论》,这也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火星的科学读物,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
火星上究竟有哪些奇妙景观? 加上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的主持,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出版方带去的近50本样书,居然全部售罄,厚厚的《火星科学概论》 精装本定价380元,并非小数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备受激励,“可见,高品质的科普书市场大有可为”。上海书展的“科普热”并非偶然,随着越来越多一线学者乃至大院士,愿意琢磨如何与小孩子对话,必然也意味着新一轮科普读物的蓄势待发。
国内出版界捕捉呼应读者求知欲求
据北京开卷统计数据显示,科普读物已成为儿童文学和绘本后,最受家长与小读者青睐的童书品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眼下已一改“洋面孔”唱主角,但引进版科普图书在销量和影响力上不容小觑,本土原创科普图书任重道远。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普作家尹传红,从北京专程来上海书展,一口气主持了三场科普新书首发式:《叶永烈科普全集》、李淼 《给孩子讲宇宙》、光子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在他看来,如今中国的科学传播氛围已然十分浓郁,创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比如,从用太阳光测算地球周长,到用电磁波证实宇宙起源,从根据月食推测地球形状,到用标准烛光测量天体距离,继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后,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创作了 《给孩子讲宇宙》,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带读者穿越到一代代伟大天才的思考现场,开启非同一般的科学思维。神经生物学博士光子撰写的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实证出发,给“世界从哪里来”“人为什么活着”等终极之问以直白的回答。《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聚焦海内外最新AI研究成果和案例,深入浅出地描绘出人工智能的进化图景,予人启发。
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自己栖居的世界和望见的星空———知识更新瞬息万变,新兴科技层出不穷,社会热点不断转换,读者消费需求升级,科普读物的前景备受期待。人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用理性思维筛选海量信息,去伪存真,出版市场也捕捉呼应读者对科学知识解密日益高涨的阅读需求。但有学者提醒,总体来看,眼下国内科普图书在选题内容、创作技巧、装帧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与欧美知名畅销的科普读物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美国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说过,理解世界是一种享乐,没有被鼓励着去积极思考的人是不幸的。在尹传红看来,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的缺失,容易导致盲信和荒唐来占位。如果科普作品不能吸引人或达到较好传播效果,歪理邪说就会来抢占“地盘”,“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
书展直击
大咖谈科普创作
▲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激发你去探索,让你主动想去多看些书,会更多地有自 己的想法,有了想法还要去动手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在探索的路上,要掌握好循序渐进这四个字,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只有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会迎来最终的跨越。科普写作同样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
▲如果不好奇,不去追问,对一个完全懵懂无知的人来说,世界的面目或者说万事万物本来就是那样,何必去追问和理解? 而一旦心智的大门被打开,这个人就会一发不可收。有时我被大家称为“科学界的网红”,红不是目的,实现知识共享才是目的。身处知识共享的好时代,将知识变成任何人都能听得懂的故事和看得懂的书,正是我当下追求的。 ———物理学家李淼
▲科普作家就是一座变电站,从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是高压电,只有经过科普作家这个变电站降低了电压,电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作家叶永烈
▲现代物理学让我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理解,现代生物学让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但许多人的思想并没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进步,不妨问问,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扇神奇的门,可以通向一个前所未闻的世界。科普写作,就要善于提出一个个好问题。———神经生物学博士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