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建军90年来的巍巍征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场枪林弹雨的战争长剧,更是一场同仇敌忾的英雄史诗。如何在阅读中重温人民军队的建立、成长和壮大?今年的上海书展,特设了“强军兴军 强军强国———庆祝建军90周年主题图书专区”,开幕三天来迎来了众多读者驻足流连。
在一批建军题材读物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八卷本“胜利丛书”、六卷本“解放战争系列丛书”、《莽莽昆仑:粟裕大将征战轶事》等图书,尤其引人注目。今天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的“从决战走向胜利———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活动上,这些图书的作者或编者将与广大读者见面,分享战史写作背后的故事,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活动由上海书展组委会、上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汇报社主办。
爬梳尘封的历史档案,讲述“共产党为什么赢、怎么赢”的细节
百万雄师过长江究竟用了多长时间? 为了消灭有蒋介石“御林军”之称的74师,解放军如何急行军? 著名军史专家刘统策划并参与撰写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爬梳出“共产党为什么赢、怎么赢”的大量细节,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卷本“解放战争系列丛书”聚焦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最后的决战时刻,从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华东、中南等六个战区讲述这场战争,如同一个个分镜头,还原了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热血征程。丛书均以“决战”为名,字里行间气势磅礴,挟一股雷霆之势,彰显了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作者刘统、袁德金、金立昕曾任或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为了复盘这段历史,他们阅读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以史实为依据,并从当事人口中获得第一手材料,披露出不少难得一见的史料和细节,使丛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书中写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细节令人如临其境———夜幕降临,江上刮起了风。解放军三个军上千船只扬帆起航,船工用力摇桨,战士们纷纷用铁锹、钢盔帮助划水,加快船速。先头船刚过中流,距离对岸300米时,敌军开始炮火拦截。有的船被打穿,战士们用棉絮、身体堵漏,有的船工负伤,仍然摇橹不停。我军炮群再次齐射,掩护部队渡江。江心波涛汹涌,水柱冲天;江南岸是一片火海,映红夜空。27军先遣队在山顶点燃火堆,为我军导向……又比如描述孟良崮战役时,书中没有将解放军的胜利简单归于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而是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国共两党的每一步战略决策、战役部署,详细呈现指挥决策和实际作战情况,多向度、多角度揭示了国民党是怎样经历一个个滑铁卢,令丛书充满了现场感。
“不能让鲜活的英雄人物仅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符号”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英雄是图谱中的信仰坐标。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穿行于战火硝烟的解放军官兵,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如何写出这份豪情?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过,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而八卷本“胜利丛书”,正是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组歌。丛书以时间为线索,将人民军队1927年至1953年间的64场著名战役贯穿起来。丛书的每一分册都见证着人民军队的成长脚印,最终交织融合为视野宏大而层次清晰的人民军队创建史。
在编辑语言的运用上,“胜利丛书”设计了清晰简明的导读,每册中的每场战役前,都有两页基本信息梳理,囊括了交战时间、双方指挥将领、敌我装备力量的对比、战果呈现。除了导读,每场战役还穿插亲历者的文字、通讯片段等,或是为战役配上相应的诗词。比如“红军缘何四渡赤水河”一章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转战乌蒙山”一章引用“云贵高原巧回旋,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充溢着理想主义情怀。
如果说“胜利丛书”“解放战争系列丛书”是对宏大战争场面予以实录,《莽莽昆仑:粟裕大将征战轶事》等图书则以细腻笔触缅怀革命先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为对中国革命有独特贡献的重要军旅人物,粟裕戎马一生搏击沙场。《莽莽昆仑》 生动客观地刻画了粟裕从山村少年投身革命、井冈红旗转战万里、中原逐鹿捷报频传、率军过江转折历史的军事生涯。作者侗枫花费数年时间,走访粟裕当年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寻访当地百姓和粟裕战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栩栩如生描述了粟裕机智果敢的指挥艺术和军事谋略,威震华夏的赫赫战功,叙述了粟裕在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以及任劳任怨为党工作的伟大情操,表现了粟裕虚怀若谷、对党忠心耿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