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老树作品的背后》插图(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有多少稚子的求学路是从捧起一本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开始的!这些开启民智的书,封面上印着“商务印书馆”;有多少青年人聊起文学情缘总绕不开茅盾文学奖作品!这些照进人心的书,它们的书脊上写着“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到经史子集,人们会想起中华书局;需要各类百科全书,人们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里找到所求……
这些风格各异、影响深远的出版社,同属一个国家级文化机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出版国家队。
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是什么?120年前,站在中 国现代出版业的起点,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而今天中国出版集团的掌门人谭跃总结,“文以载道,商以传道,创新弘道”。
风正帆悬,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历百多年沧桑,惟学人精神不变。自1982年第一辑“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面世,这套丛书也成为中国知识界打通学术历史和文化疆域的经典启蒙。今年书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0年馆庆纪念版·分科本”将与读者见面。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血脉的延续中,经典对于学术的推进,意义非凡。它们是学问的沉淀,也是未来的肇端。作为中华书局的经典品牌,“二十四史”修订本又添两种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书:《魏书》 修订本、《南齐书》 修订本。
◆中华文化经历数千年血火锤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华书局出版的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中,许嘉璐认为,“凭借中国的经验和文化,有伟大的中华文化的积极参与,促进世界新秩序的诞生,人类走向货真价实的对话时代、无战争时代,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天职。所谓“知而行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从过去到现在,许多经典启发着我们,中华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对话如何而来,并将如何绵绵不绝。
“这套书的封面装帧庄严简洁,朴实无华,而内容精湛,耐人寻味。通过这些著作,人们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陈原这番感慨写在了1982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的出版之际。35年过去了,这套丛书早已成为商务印书馆的金字招牌之一,为其奠定了社科类学术译著出版领域的权威地位。
继2009年向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而发行的400种珍藏本之后,商务印书馆在今年建馆120周年之时,再一次制作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纪念版。一套是“120年纪念版·分科本”,继续分为橘色的哲学类、黄色的历史·地理类、绿色的政治·法律·社会学类、蓝色的经济类、棕色的语言类;另一套是珍藏本,小16开,布面精装书皮,封面烫金。珍藏本或在年底发行,而本次书展与上海观众见面的为“120年纪念版·分科本”,包括已出版的第一辑至第15辑的600余种,和即将出版的第16辑全部及第17辑部分品种,共计700种,翻译规模空前。
即将发行的第16辑收录50种书,包括哲学类19种、政治·法律·社会学类10种、历史·地理类13种、经济类6种、语言类2种。其中著名的有海德格尔的 《存在与时间》、伏尔泰的《哲学书简》、耶林的 《为权利而斗争》、托洛茨基的 《俄国革命史》 等。相比以往,“汉译名著”除了继续挖掘各学派、大家、学科每个发展阶段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外,还扩大了收书领域、期限和地域。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副主任李霞说:“最开始的几辑比较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但后来选书范围慢慢扩大到整个学术思想领域。”不仅有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的古典书目,还有二战以后在学术上站得住脚的书目,如英国彼得·霍尔的 《文明中的城市》 等。
翻译拓展的领域愈加宽广,而译著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比如越来越强调对照原文译介,以收入第16辑的维特根斯坦 《哲学语法》 为例,该书便是直接翻译自德文。李霞说:“以前懂德文的人较少,所以我们会找某个英译本译,造成‘二手’转译。”现如今,中国的翻译家直接与原作对话,译作的准确、到位不言而喻。同时,“汉译名著”还在尝试出版体现西方学界对古典著作研究水平的校注本,如德国胡塞尔的 《逻辑研究》 等。这样,“汉译名著”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原典,它还包含了对原典的研究;不仅能体现大师思想,也能体现后世对相关大师的研究。这使得丛书的学术含量更高,对国内研究界亦更具参考价值。
如果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西方学人的精神之海,为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推进提供了宝贵资源,那么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便是中华民族浩瀚源流的雄浑回声。此次书展,修订本 《魏书》 和 《南齐书》 将同读者见面。修订本 《魏书》由武汉大学承担,历时10年完成。《魏书》 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修订本 《南齐书》 由中山大学承担。
其实,无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是中国的“经史子集”,它们能被编著为开放型、常编常新的著述,其中的原因是相同的———文化是人类及其社会的品质,经典是文化的筋骨。而许嘉璐撰写的 《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或能给我们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如何在世界格局剧变中探讨中华文化的当下价值与担当,提供参考。在北京师范大学朱小健教授看来,此书在三个方面有明显的建树:一是对中华文化作了提纲挈领的整体梳理,二是于跨文化交际作了拓展性探索,三是于当下世界的格局作了前瞻性的研判。如书中所言,“要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文艺复兴’,所有民族要共担重任,中华文化应当充满自信地贡献力量”。
◆诗人王维的 《相思》,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王安忆的新小说以此做篇名,并以“相思”二字结尾,这二字代表的是主人公一生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红豆生南国》 既是王安忆创作于201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她2017年最新小说集的名字,此间收入《红豆生南国》 《向西,向西,向南》 《乡关处处》 三部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中一以贯之的,是她对世态人情的探寻,对个体心灵归属感的入微观察。
◆莎士比亚,舞台掌声、欢愉和奇迹的来源。他还有个不那么显见的标签:大自然优雅的表达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莎士比亚风物三部曲》 就将大师的这重身份推至读者面前。《莎士比亚的花园》 《莎士比亚的鸟》《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这些散落在莎翁26部著名剧作中的风物美景被连缀起来,合成了精美的画册集,在德国诗人、散文家海涅的精妙读解中,文学与 自然相遇,全新视野下的莎士比亚研究异彩纷呈、趣味盎然。
王安忆一直在写。仅是“王安忆新作”这几个字就已令众多老读者期待,更何况她的2016年一连写成三部中篇。《红豆生南国》 《向西,向西,向南》 《乡关处处》,三个故事分别发生于香港、纽约和上海,讲述了生活在这三个城市的都市移民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青春、爱与孤寂。这是在写完形而上色彩的 《匿名》 之后,她对日常生活描绘的回归。
《红豆生南国》 是作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写作并出版 《香港的情与爱》 后,又一次讲述发生在香江畔的故事,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里,出生在内地的男孩,六岁时跟着养母去菲律宾寻找阿爹,不想在香港落脚,就此生根。他的一生跟随世情起起伏伏,从童年至青春再到年老,与养母、与妻子、与生母、与离婚后出现在生命中的女性们羁绊一生后,“他的恩欠,他的愧受,他的困囚,他的原罪,他的蛊,忽得一个名字,这名字就叫相思。”
《乡关处处》 是王安忆再熟悉不过的上海巷弄。月娥辗转于城乡之间,但不论是在城市里做钟点工的活计,还是年节时回乡村,她都一样地将生命过得踏实而欢腾。小说里,上海宛若活生生的一个人:衰朽有时,青春有时,但从未停止生长,确实地过着日子、积累着情感。
《向西,向西,向南》 的故事本身不复杂。两个萍水相逢的女人,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往柏林,至纽约,再到加州圣迭戈,小说题目就是她们生活路线的陈述——向西,向西,向南。但清淡又细致的叙述里,王安忆还将自己对“中西方文化关系”“人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等一系列思考,包蕴在了人情世故中。
三部中篇读到末尾,读者也许会惊觉,发生在三地的故事竟有些不谋而合。故事之间埋伏着一条草蛇灰线——乡愁,或者说“身份认同”,蓦然回首,此刻是否就是永恒,此地能否留住一生。王安忆写这些背井离乡的逐梦者,他们身份各异,但生存体验或是相通的。有人评价,这是作家最经典的写法,琐细质密,于大时代背景中描摹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在好书里探险,意味着跋涉人心的一切深处与远方。如果说,王安忆的笔让人收获一种透视能力,看得到历史河流深处的世道人心,那么另一种文学的“变体”将会带领人去到无尽的大自然。
19世纪30年代,德国诗人和散文家海涅应巴黎出版商之约,为一本画册撰写解说词。画册里都是英国画家为莎翁戏剧中的女性形象所作的铜雕画像,总共45幅。出版商本指望海涅能凭自己对莎翁戏剧的了解,给画册写点解说词。不成想,那位“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不仅做注解,还把图片说明词写成了曼妙的散文诗。更令出版商喜出望外的是,海涅以评说莎剧女主角做起点,天马行空地说开去,纵论文化与社会中的女性,再贯通莎士比亚研究的多个子题,时时有不遑多让的精彩论断。按海涅自己的说法,莎士比亚是他“精神上的太阳”,他坚信德国人比英国人更能将莎翁理解透彻。从此,这本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之一。再往后,《莎士比亚的花园》 《莎士比亚的鸟》 相继问世,成为大文学家向天才文学家的经典致敬之作。
今年商务印书馆把三本画册散文集纳为“风物三部曲”,以飨读者。看惯了描写人世间一切情感的莎士比亚,转而看看另一位文学家笔下,那个芬芳又灵动的莎翁,别有趣味。比如,海涅在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 中是这样读解克里奥佩特拉:“是的,她就是使安东尼身败名裂的著名的埃及女王……是的,这个克里奥佩特拉是一个女人,在这个词最可爱又最可恨的意义上! 她让我想起了莱辛的那句名言:上帝创造女人,用的是太软的黏土。它的材料过于柔软,很难适应人生的需要,因此,这种造物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既太好又太坏。”
有意思的是,“三部曲”的编辑们在审稿过程中为了核对引文,将十二卷 《莎士比亚全集》 置于案头,以至于每每核对过后,还不免沉醉于莎翁文字而手难释卷。一边品读海涅的文字,一边重温莎翁的作品,真是额外的乐趣。
相关链接
还有这些新书值得关注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江晓原 著 中华书局
该书是著名科技史研究学者江晓原教授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的一系列思考和论述,涉及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书中从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趣事出发,大胆设想,理性分析,提出了大量睿智新见,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司南、水运仪象台等迄今为止都只是传说;古代中国宇宙中已有希腊影子等。针对中国古代技术史中存在的争议与误解,作者也廓清迷雾,逐一回应。
《中华民族的人格》
张元济 著 商务印书馆
为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周年、商务印书馆建馆120年的特别藏品,是为张元济编著 《中华民族的人格》2017年合璧双钤印本。张元济先生1937年编著该书,书中记述了中国古代八位义士的故事。他们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藉由此书,先生希望告诉国人,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豪杰,他们或重承诺,讲信义,或临危不苟,忠肝义胆,甚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真人格、真精神。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张汝伦 著 商务印书馆
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该书为他的一部论文集。在作者本人看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名,而是最近十余年他自己思考的种种问题背后的一个总问题,是一个“全体人类不能不思的重大问题”。本文集由三种类型的文字组成:一类是作者历年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正规学术论文;第二类是学术书评;第三类是演讲稿。
《王城如海》
徐则臣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苏轼的诗句,被徐则臣拿来做了书名。与之前花六年时间写就的长篇《耶路撒冷》 回望来时路的视角不同,这本10万字的“小长篇”作品描述现实。他描写我们置身其中的都市:小说以一名海归导演的话剧切入,从争议、压力、人情世故,描摹了城市的新世相。
《良训传家》韩昇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该书跳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系统爬梳了传世重要家训,如 《论语》《颜氏家训》 《菜根谭》 《曾文正公遗嘱》 等经典篇目以及部分现存的家谱资料,结合相关世家大族的文献记载,将家训的内容融入历史情境,并用历史事实与家训内容相印证。家训向来不是生硬的说教文字,而是亲切可靠的期望。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栽花种草,赏月弹琴,小景可观,这是完整的生活。
《御窑千年》阎崇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一部简明的瓷器文化史,它同其他有关阐述瓷器历史的著作有明显区别。一般意义上的瓷器史,关注原料和工艺,重点在于“物”。但作为历史学家的阎崇年更关注人在瓷器发展史上的作用。书中所涉及人物约400名,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瓷器文化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爬梳史料和观赏传世的历代名瓷,作者总结出一条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启示: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在精美的瓷器背后,隐藏的精华是“新”,即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
《设计的故事》
迪人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作者和设计师均为“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作者吸纳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技术学、艺术学等研究成果,以倒叙手法依次打开了现代、近代、古代以至远古设计的大门。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无论是聚焦社会大众的生活,还是过往贵族的豪门盛景,无论是面对工业品、生活品、建筑与环境、服装,还是城市开发以及原始部落文明,都能看到设计品的种种细节、设计师的真实创作经历和灵感来源。此书还首次提出了“设计之人”的哲学命题,为设计理论界之首创。
《盖娅时代——地球传记》
拉伍洛克 著 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部思考地球命运和人类未来的经典著作,作者曾获得由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第一届阿姆斯特丹环境奖。作为地球理学和盖娅科学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超级个体”的全新理论,书写了生命绵延的地球传记。“正如人体是由细胞构成一样,地球是所有活着的生物构成的有机体……最为重要的是地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些个别生物物种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