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共10位乐手,有好几位在全国比赛中得过奖。(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周敏娴
“你听赋格都能流眼泪,为什么听京剧不行呢?”不久前在上海音乐厅收官的系列音乐会“玲珑国乐”第一季上,92种民族乐器串烧演绎的《那年夏天》让观众兴奋不已:民乐原来可以这么“燃”。这支由90后乐手主打的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被音乐厅节目部负责人称为民乐界“一股清流”,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民乐的认识,让更多青年人发现民乐的美。
短短3年时间,乐团可以拿出来演奏的作品已经超过百首,融合了流行和跨界的多种元素。光是一首 《渔舟唱晚》 就被乐团改编成二重奏和三重奏两个版本。经过几年的探索,乐团目前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坐落在七宝附近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的大本营。这家全上海唯一官方注册的职业民乐室内乐团,成立于2005年,当时叫“敦煌新语组合”,2012年乐团改名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乐团总共有10位乐手,有好几位在全国各种比赛中得过奖。去年,乐团与上海音乐厅合作推出的12场“玲珑国乐”系列,成了音乐厅最受欢迎的民乐系列演出。
如今,这支年轻的职业乐团的曲目库里,已有了15首原创作品,改编自传统乐曲的作品40首左右,融合了流行元素的作品30首左右,从世界音乐改编而来的有15首左右……“我们培养民乐爱好者,希望他们能跟着乐团一起成长。”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乐团行政总监戴徳岳说,要做民乐普及,创新演出形式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让观众爱上传统音乐。第一阶段,要让观众对民乐有所认识———改编自《甄嬛组曲》《千手观音》《春节组曲》这些通俗作品的民乐,可以把观众吸引到音乐厅来,对民乐产生兴趣;第二阶段,通过经典作品的改编,告诉观众民乐的可塑性———不论是世界音乐、流行音乐,还是传统作品,民乐都可以演绎;第三阶段,从观众的反馈中,慢慢推广原创作品;第四阶段,就可以尝试让民乐和别的艺术门类对话……推广原创民乐作品,是乐团最初和最远的梦想。乐团笙演奏家及驻团作曲家张梦正在创作一个以24节气为主题的套曲。这部长达五十几分钟的民乐作品,将包含24首曲子,以音乐诗的形式呈现。
这些深爱民乐的年轻乐手们深信,民乐情结深埋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只是需要一些外部因素去唤醒,乐团想要做且正在做的,就是充当这个唤醒的角色。
“我是天津人,从小家里收音机就常年放着曲艺大鼓,这些咿咿呀呀的旋律和音调深深扎根在我的血液里。”戴徳岳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其实都或多或少接触过民乐,只是不知从何时起,能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久前,乐团演绎改编自迈克尔·杰克逊乐曲的民乐视频在B站发布,两天内点击数过了3万。有卫视的综艺节目组看到后想来“挖节目”;有网友留言求演出票购票链接,多个视频平台也来洽谈合作……凑巧的是,戴徳岳和合唱界最大的“网红”———彩虹合唱团指挥金承志是同道好友,他也在问自己:民乐团能不能做“网红”?“借力网络以及创新有趣的表现形式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彩虹的成功恰恰在于不仅是‘网红’,而在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戴徳岳说,他期待有更多青年民乐人能够加入进来,一起探索创新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