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非常混乱,从某种角度来说又精彩纷呈。世界大战遗留下的经济问题、各派政治力量的崛起使这个国家在动荡中颠簸,广大百姓挣扎着想摆脱贫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勤于思考的哲人、文学家,特别是热衷于改造世界和帮助人类的知识分子和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也开始抬头,首都柏林顿时成为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巴比伦。这些人的出现无疑加速了社会的进程,但没有形成值得一提的力量,所以面对纳粹的出场,很快就变成飘逸到各处的散沙。
露伊斯·安德里亚斯·莎乐美是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她不仅是作家,而且在追随弗洛依德多年以后,她成为一个成熟的心理分析学家,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性。中国读者一般是通过尼采和里尔克才知道她的名字,但也许只了解她独特的情爱生活,并没有十分关注她成熟和独立的过程。
由德国和奥地利联合出品的影片《爱上露》(又名《恋上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一空隙,影片让我们看到一个生动的女性,一个让人起敬的女性。“露”是露伊斯的爱称,她的名字虽然与许多名人联系在一起,而最终让她扬名的还是她坚强的性格和不朽的才华,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无悔地走完了骄傲的一生。
电影一开始,观众看到的是1933年希特勒的支持者焚烧马克思、弗洛伊德等名人的书籍的场面,法西斯的上台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这时,已经72岁的露也因为她的犹太身份和同弗洛伊德的关系,活在恐惧中。尽管她已经多年与世隔绝地生活着,但聪慧的她预感到她将面临的风暴。正在这时,她的一个粉丝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位名叫普费夫尔的德语学家本来是想找她进行心理治疗,因为他与妻子的关系已经到了无法修补的状态,而找不到工作的他,也只能在图书馆消磨时光。早就谢绝一切访客的露,只是因为这个年轻人让她记起过去的一个人(后来知道,就是里尔克),欣然接待了他,并建议同他一起完成写自传的工作。
从这里开始,电影就是按照他们俩合作的传记展开的。从内容上来看,影片就是通过展示露的生活,特别是她同父母亲和所有朋友的关系,给露做了一次生动的心理分析。
影片一开始交代了露从孩提时代(在俄国)就开始的恋父情节,她对上帝祈祷的唯一动机就是希望上帝保佑父亲不要离开她。17岁时,她的父亲死去,她就完全不相信上帝了。这使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而没有了父亲和上帝的双重保护,她虽然有点消沉,但正是这一精神上的损伤成为了她继续寻找自我的动力。
她的初恋是一个已婚的牧师,她本来把他视为是自己的哲学老师,然而老师对她的爱慕引起的心理恐慌,让她做出一辈子不结婚的决定。露来到苏黎世上学,因为过于疲劳而得了肺结核,当她到意大利休养时,遇到了学医的保罗和尼采,他们两个都爱上了她,但露全然不顾这两个人的感受,提出了三个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乌托邦建议。当时的露并没有觉得自己心理上所受的打击是她做出这一决定的根源,只是不停地强调自己做出的决定绝不能更改。这种心理上的封闭让她颇为苦恼,也让她很长时间只能孤身一人地生活,直到她遇到比自己小14岁的诗人里尔克。里尔克内心所具有的女性成分打破了露的禁锢,她忘我地爱着,并带上里尔克回到家乡去看托尔斯泰。但当她发现他们之间的爱已经成为两人心灵上的负担,特别是看到里尔克对她的依赖所造成的可怕后果,她绝情地把里尔克推出自己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他首先要成为他自己。
里尔克最美的一首爱情诗就是献给露的:挖掉我的眼睛,我依然能看到你,堵住我的双耳,我依然能听见你,没有脚,我依然能走到你身边,折断我的双臂,我依然能拥抱你……
后来露和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语言学家结婚,一直到50岁时,遇到了弗洛伊德。她自身的敏感和她时时感到的困惑让她对心理分析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决定在弗洛伊德那里做心理分析。在心理分析漫长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过去无法与她年龄相仿的男人亲近的原因。露后来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心理分析家,她关于“自恋”积极一面的理论既是对她自己体验的肯定,也给了弗洛伊德很大的启发。
因为大环境的恶化,她不得不烧毁自己的一部分文字,但普费夫尔为她保留了很多文稿,并在战后整理并出版了她的作品。虽然露说,她72岁的时候,与她交集的所有男人都已经离世,她甚至有一种自己会给亲近的人带来灾祸的感觉,但最后还是一个男人为她保存了可以留世的东西,估计当露76岁死去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想的时候会又伤感又甜蜜。
影片拍得非常唯美,准确地制造了当年欧洲一些大城市的氛围。导演用了一些很大的城市街景的图像,上面是静止不动的物体和人,只有露在其中穿梭,这些画面令人难忘。
这部电影的背景比较特殊,但对欧洲这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感兴趣之人必定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影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让你回顾了一位坚强女人一生的心理,并会让你想到,心理这个东西既是把艺术家关得紧紧的锁,但又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当然这也适合你我,适合所有的人。
作者:李健鸣(知名剧作家、翻译家)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