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在上海浦东新区五峰书院举行的第12期“学习读书会”上,上海本土作家滕肖澜以“小说里的浦东”为主题,讲述她笔下的浦东故事。身为浦东巨大变迁的亲历者之一,滕肖澜在近十年里,陆续写下《城里的月光》《乘风》《城中之城》三部长篇小说,分别聚焦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的普通人家、机场、金融业,为何孜孜不倦书写上海?这带来怎样的挑战和乐趣?现根据滕肖澜在读书会现场口述整理如下,与读者分享。
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生于1970年代。我从小在上海的外婆家长大。花园石桥弄一号,这个经常出现在我小说中的地址,包含着太多童年回忆。如果去考证,花园石桥弄一号这个地址差不多就是目前金茂大厦的位置——如今的陆家嘴心脏,在当年仍属于颇为偏僻的地方。童年时,离家100米有个小卖部,再过去是劳动剧场,有个小电影院,再远一些是浦东公园,孩子们的天堂,有个机械玩具叫宇宙飞船,非常刺激,一切都历历在目。成年之后我仍住在浦东,最近正着手写一部新小说,题材是买房卖房,区域定的就是我比较熟悉的世纪公园版块。
回顾过去的创作心路,《城里的月光》《乘风》《城中之城》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
《城里的月光》是10年前写作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主人公是一对小夫妻,虽然看上去吵吵闹闹、庸俗甚至市侩,但实际上非常善良、感情坚韧。小说中几乎没有主观的描述和评价,全是人物间的对话和故事。而在故事的背后,身处的是浦东开发开放变化巨大的时代,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紧紧相连。以小见大,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旨。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浦东机场工作10余年,担任飞机载重平衡员——对一般人来说相当陌生的工种,其实就是为每架飞机计算每个位置可装载的行李、货物的重量,绘制平衡图。正是在机场所从事的载重平衡工作,形成了创作习惯和系统思维。这份被比喻为飞机“裁缝”的工作,对日后从事专业写作、写小说不无裨益。
长篇小说《乘风》就是取材浦东机场工作的真实经历,以浦东机场建设为大背景,描写了两代中国民航人的心路历程。记得小说里有一段话,老一辈的民航人说,机场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地方,同样是上班,旁边看出去就是蓝天白云。视角特别宽阔,会让你觉得这个工作真的与众不同,虽然你只是机场里面的小小员工,所从事的只是脚下这一个岗位的工作,但是确实会让人心境慢慢开阔起来,让人真心想要去为这个时代奋斗。
《城中之城》是我最新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以陆家嘴金融行业为背景,描写了两代金融人的故事。为什么要写金融业?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是提及上海绕不过去的。为了使内容更加专业、减少小说中的“硬伤”,我在银行蹲点了两个月,包括前台、信贷、会计等各个部门,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与工作人员同进同出,学习相关专业材料和文件,看他们实际操作,听他们彼此间的交流,把自己融入他们的语境和氛围。
如果说,石库门里的 “上海”,是原生态的、单纯的、感性的;那么,陆家嘴这里的 “上海”,则更加多元、更加理性。或者说,是五味杂陈,掺杂了本土和舶来。写作就是以自己的个性诠释共性的过程。描写上海,并不是加一些上海话或上海地名这些“硬件”就够了,而是要体现“软件”的特色,也就是上海人为人处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态度。
我当专业作家之后,很多朋友问我,你以前好歹在机场工作,可以接触社会,现在会不会担心没有东西写?我真的没有这方面的烦恼,生活中只要静下心来观察、感受,值得挖掘的东西太多了。只要留意,生活中的很多画面都可以成为一篇小说。
很多读者会觉得,如今的新闻比小说还要惊心动魄,何必再读小说?小说作者应该思考的是,在遍地都是故事的当下社会,怎样一方面抓住故事,另一方面又要让读者觉得不是只有故事而已。真正的故事不是看完小说可以两三句话概括出来的那个东西,真正的故事是天人合一的,是撇开所有感性因素后,作者所作的理性工作的总和。比如情节架构、细节编制、对话和人物设计。如果一部小说让人觉得只有故事的话,我认为不是故事做得太满、太多,而恰恰是对故事的开掘、表现还不够,说明故事元素里还有没做到位的。
<<<<相关链接
“学习读书会”由上海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SMG、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为特别合作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浦东图书馆、东方财经·浦东频道作为承办单位。
“学习读书会”特别邀请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担任总策划,定期邀请当代知名学者、作家,围绕解读新时代、溯源上海党的诞生地、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浦东开发开放等多方面的议题,每两周一次,周六下午2:00,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街区五峰书院(南洋泾路555号2A层),展开读书交流活动,免费向读者开发。
作者:滕肖澜 作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