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关于文学经典解读赏析的图书层出不穷,成为出版市场的一大热点。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究竟该如何读?并品出新滋味?《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作者、上海青年作家钱佳楠从国际文凭(IB)课程的视角,重新解读文学经典,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各领域多部名著,鼓励读者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打量经典文本。经出版方授权,摘选书中解析唐诗的部分书摘,与读者分享。
看一首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的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虽然都能背,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这里边的凄怆?
这是一首唐诗中常见的边塞诗,其推陈出新之处在于,不是一上来就直接点明战争,而是写饮酒。
今天“葡萄美酒”不稀奇,但在唐朝,葡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所以这句话就是告诉读者诗人远在塞外。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在微信“朋友圈”发自己的旅游照片,比如说,发一张西班牙海鲜饭的照片,然后配一段矫情的文字:“正宗的西班牙海鲜饭居然是夹生的,难吃死了,幸好有阳光和海滩!”这个意思不一定是西班牙海鲜饭真的不好吃,而是:“老子现在在西班牙度假,羡慕吧?”
“夜光杯”其实是虚指。夜光杯是传说中的酒具,入夜发光,常见于各种武侠小说和周星驰等人的电影。盛唐虽然富庶,但也没有富庶到给塞外的战士每人发一只夜光杯,让他们在打仗的间隙慢悠悠地小酌葡萄酒。这种写法是唐诗中常见的基于艺术的要求而加以夸饰,《文心雕龙》称之为“因情敷采”。还是用我个人偏爱的李白的诗举例:
襄阳歌
李白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这里“鸬鹚杓,鹦鹉杯”也是虚指,是李白对酒的夸饰,通过对饮酒器皿的赞美,来达到赞美饮酒、增加豪情的效果。还是用微信“朋友圈”的例子,比如你要发一张自己在高档餐厅拗造型的照片,如果盘子难看,桌子缺角,那都有损于你的气度,唐人也一样,讲究“摆盘”的景致。
“欲饮琵琶马上催”,意思是刚要准备饮酒,马上的军队已经弹起琵琶,催促将士出发了。古时候打仗要奏军乐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有《曹刿论战》,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讲的就是古代打仗的仪式,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所以击鼓的意思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运动会上对参加接力赛跑的队员喊“冲啊”,必须是一开始就喊“冲啊”,而且一直喊下去,绝不能先喊了一声,等到队员跑到一半,突然又喊一声“冲啊”,这样反而会干扰运动员的比赛。
《凉州词》的最后两句是这个征夫内心的联想,并不是现实,“我出发前这样痛饮,不惜冒着醉卧沙场的危险,你们一定会笑话我,但是我饮酒又何妨呢?自古以来,仗打完了,有几个人可以活着回去呢?”
这个征夫其实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第一,不是说唐朝塞外战士打仗前都在饮酒——不然就没这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了,而是说这个征夫恐怕命不久矣,须及时行乐;第二,提到饮酒,我们就会想到钟爱酒的诗人,譬如李白,很是豪迈,但其实这首诗里的这种感情是很沉痛的——或许他现在饮下的美酒,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欢愉了。
诗歌贵曲,要把意思隐含得深一些,才是好诗。比如,直写悲哀,不一定使人感受到它的分量,用相反的语气写,反而更深刻。
这个技巧,在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是电影剧本里都是相通的,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没有正面描写海伦有多美,只有这样一个场景:已经是战争的第十年,海伦登上城楼,特洛伊战士瞥见她,情不自禁地说,为这个女人打十年仗,值得。
又比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物语》,剧情很简单,一对老夫妻来东京探望子女,没有人愿意照顾他们,只想着把他们当皮球一样踢给其他兄弟姊妹。但是小津拍摄的重心没有落在老夫妻到处被儿女嫌弃上,反倒落在一个对他们很好的女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呢?是他们的小儿媳。而实际上他们的这个小儿子早已过世了,所以小儿媳和他们之间不再存有实际的亲缘关系。
小儿媳对他们比亲生儿女对他们还要好,让观众感到很温暖,但也是从那种温暖里涌出彻骨的悲哀,为什么一个外人都能如此,亲子女反而这么绝情呢?
写边塞诗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是直接描写累累白骨,不过是成了对苦难的渲染和消费,最终必然导致读者的厌倦甚至麻木。我们都听过祥林嫂的故事,祥林嫂死了两任丈夫,孩子被狼叼走,确实凄惨,然而因为她把这段苦难翻来覆去地对鲁镇的人诉说,最后连最慈悲的老太太也掉不出泪来。
王翰高明就高明在写战士在打仗前反常的豪迈,反而会迫使读者去自行探寻原因,从而明白战争让他失去了怎样的生活。
作者:钱佳楠(青年作家)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