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上海市作家协会2014年度上半年新会员入会申请的截止日,记者从上海作协创作联络室了解到,截至昨天,已有近百位写作者申请加入上海作协,其中非上海户籍人士有5位,并呈增长之势。
新政策被赞“温暖大气”
一个有别于往年的变化是,非上海户籍申请入会者不再被“婉拒”,而是将和上海户籍申请入会者一起进入初审。
这是因为《上海市作家协会新会员发展条例》在今年年初做出的一次重要修订,突破了非“沪”不可的限制。多年来,只有上海户籍才可以申请会员,今年起,经过上海作协理事会审议通过,持上海居住证的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写作者,也可以申请加入上海作协。据悉,包括上海作协在内,目前仅有个别省市作协打破了本地户籍限制。
为上海写作的异乡人安一个家
80后作家王萌萌已经在上海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分别描写在云南边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跋涉于青藏高原的环保志愿者和在上海世博会上无私奉献的社区志愿者,被誉为“中国志愿者三部曲”。王萌萌已经是中国作协和山东作协会员,“沪籍”限制打破后,她很快就递交了申请转会到上海作协的表格。
“我户口在山东,人在上海工作,不方便回山东参加文学活动。所以几年前就动过转会的念头,但是听说有个本地户籍的要求,又感到这个想法不太现实。”王萌萌这样告诉记者。
谈到为何要加入上海作协,王萌萌说:“作协对作家群体的服务方式很多样化,你可以参与文学交流、座谈,也可以参与作品评论和评奖。作家之间互相反馈。这些对创作是有促进的。”
去年成为上海作协专业作家的姚鄂梅盛赞此举“是个非常温暖非常大气的新政”。来上海定居之前,姚鄂梅在湖北、江苏都工作过。她对记者说:“在上海写作的异乡人肯定不少,我自己就是。对于这群人来说,再没有比他们的写作受到关注更令人鼓舞的。我也是摸索了很多年才找到‘组织’的,那期间,对与同道、与老师的交流渴望特别强烈。”
更多年轻人加入才能生生不息
记者了解到,该新政的出台,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如今的上海,早已是全国各地青年才俊的“就业首选地”,其中有不少年轻人专业或业余从事着文学创作。假使忽略他们,上海的文学天空一定是不完整的。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对记者说:“作协的门就应该开大一点,尤其对年轻人要更开放一些。作协会员又不是什么官衔,又不拿一分钱,大家只是凭着对文学的爱好得到这样一个认可。”赵丽宏认为,入会规则修改了之后,上海作协能够更加公平、严谨地吸收新会员,“只有文学标准这一条硬标准了”。
赵丽宏补充说:“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汇聚,上海作协跟这座城市是一致的,也是五湖四海的写作者交流的地方,不是上海话的天下。”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陈村则看到了补充年轻人的必要性。他告诉记者,现在上海作协拥有1300多名会员,其中35岁以下人群的比例还不理想,如果再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恐有“老龄化”之虞。
陈村对记者笑言:“上世纪80年代我入会的时候,还是当时最年轻的会员,现在我也变成老头子了。文学这个行当,总要有青年人接班才能生生不息,大家都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都在写作,就应该有一个场合经常聚在一起聊聊。作协就无疑是最合适的场合。”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