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骤降的气温,上海冬天的脚步已悄然逼近,但上海博物馆年末观展热潮才刚刚拉开序幕。除了特别展览外,“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也已开放3月有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进入展厅后的圆形舞台,上方陈列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们神秘面纱的一角,聆听千年丝路中乐动的音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乐器作为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各民族源源不断的音乐交流,汇聚了具有地域风情的艺术审美,成为人们表达所念所想、所情所感的重要载体。
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灿烂多样的音乐文化交织融汇在一起,新疆作为商贾东西往来、南上北下的必由之路,不同民族的人来到这里通商、交往乃至定居。至19世纪末,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这千年的多民族文化交流让这一片极尽包容与反差的地方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让我们通过这些乐器穿越时间和空间感受新疆的高原与草原,品一品塞外民族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
塔吉克族
四弦琴
在中国大陆的最西端,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帕米尔高原,这里旧称葱岭,位于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三大山系交汇处,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八千米以上的高峰达十余座,因此又被称为万山之祖。这里世代居住着一个传奇的民族——塔吉克族,“塔吉克”意为王冠。
塔吉克族四弦琴 20世纪下半叶 新疆塔什库尔干 上海博物馆藏
塔吉克族音乐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旋律婉转多变,如同山鹰高鸣,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配的歌曲,完全运用了塔吉克族民歌的旋律。这件四弦琴来自于帕米尔高原上拥有海拔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具有浓郁的塔吉克风情。
*鹰是帕米尔高原上神圣动物,它是自由勇敢的象征。鹰是塔吉克族先民的图腾,至今塔吉克人仍自称为鹰的传人,因此在当地鹰笛也是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由山鹰翅膀上的骨头磨制镂刻而成,声音有如山风呼啸。
维吾尔族
热瓦普
新疆音乐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负盛名。它继承了古代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于阗乐和波斯乐的艺术传统,在长期的发展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是一块见证东西文化交流的“活化石”。2005年, 集合了维吾尔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吾尔族热瓦普 20世纪下半叶 新疆 上海博物馆藏
热瓦普就是《十二木卡姆》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它起源于新疆南部喀什一带,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中广泛流传。木制的琴身,半球形音箱上蒙蟒皮(或羊皮、驴皮、马皮),音箱与琴杆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好像阿凡提弯曲的胡须,琴杆细长,顶部弯曲。在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都用兽骨镶嵌出美丽的民族图案,既是一种独奏乐器,又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很受旅游者的欢迎。
维吾尔族热瓦普(局部)
胡西塔尔
胡西塔尔也叫“艾西塔尔”,是维吾尔族早期的民间拉弦乐器。在维吾尔语中“胡西”译为悦耳好听,“塔尔"译为琴弦,即悦耳的琴弦之意(也有作快乐的琴弦之意)。胡西塔尔外形和西洋乐器曼陀林相似,琴弓和我们现在见到的小提琴弓如出一辙,琴头雕刻着一只活灵活现的百灵鸟,共鸣箱形似瓢状,正面蒙以梨木或白松面板,胡西塔尔富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情,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者歌舞伴奏,一般被用作演奏哀伤低回的古典乐曲和活泼轻快的现代乐曲。
维吾尔族胡西塔尔 20世纪下半叶 新疆 上海博物馆藏
下图为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创作的《弹曼陀林的丑角》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画面中的乐器曼陀林是不是跟胡西塔尔很相似呢?但是两者在演奏方式上却是不同的。
哈萨克族
冬不拉
生活在山间草地中的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游牧民族,骏马和歌被誉为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他们的音乐以马为题材的比较多,主要表现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矫健姿态。因此哈萨克人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节奏轻快有力,刚健苍劲。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用羊肠制成两根琴弦,现已改用尼龙缠钢丝弦替代了羊肠弦。冬不拉音量不大但内蕴有力,在它伴奏下的歌声,仿若是夜间牧羊人的篝火诉说着草原上哈萨克人的沧桑变化。通过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表现出草原上马蹄疾行的哒哒声,淙淙清泉的流水声,再加上民间艺人的歌词传唱,将草原上牧民们的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萨克族冬不拉 20世纪下半叶 新疆 上海博物馆藏
打开音乐软件搜索一曲冬不拉演奏的哈萨克族名曲《黑走马》,感受冬不拉演奏的魅力吧!
蒙古族
马头琴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的美称。他们曾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绚丽的草原文化,音乐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演奏的曲调高亢悠扬,主要以表现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为主,马头琴不仅是对蒙古族草原生产生活的真实体现,同时也展现了手工艺人对于制作乐器高超的艺术审美和技术手法。
蒙古族马头琴 20世纪下半叶 内蒙古 上海博物馆藏
踏入“歌舞之乡”新疆,你就会了解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它还融入进了人们稀松平常的生活之中。这些历经千年的丝路乐器,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人们对音乐、对生活的无上追求一直没有改变。
对乐器的欣赏怎能止步于文章,聆听一首民族音乐,欣赏一部民族电影,又或是到上博来亲眼见见这些独具匠心的乐器吧。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中用音乐“包裹”自己,领略异域风情,感受民族魅力,定不负卿所望。
参考文献:
[1]杨琦.塔吉克传统民间调式音阶主要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05):52+66.
[2]王建朝.冬不拉,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族群记忆[J].歌海,2013(01):25-29.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