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巢 蝉鸣荔熟团扇页
居巢、居廉是19世纪中后期广东画坛的两位重要画家,以撞水、撞粉法绘花鸟草虫著称,自成“居派”。
居巢《梅》 1859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与其弟居廉所创立的居派花鸟画和以何翀为代表的小写意花鸟画是当时广东最主要的两大花鸟画流派。
一大特色是以写岭南风物为主。他们画中所描绘的动植物超过两百种,以往作画题材中罕见的水族动物也是居巢作画的题材之一。
居巢《春兰》 18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工笔没骨画风和注重写生的习惯对居巢和居廉的画风有莫大影响。居巢、居廉的绘画以写生为基,功底深厚。
高剑父称居廉“眼之所到,笔便能到,无物不写,无奇不写,前人不敢移入画面的东西,师尽能之。
居巢(1811—1865),字梅生。居巢在拿捏用水、用色、用粉分寸总恰到好处,妙在有意无意间,似非刻意经营。
居巢《鲇鱼》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的作品富有诗般意境。
居巢《荔枝》 18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恽氏的没骨法特别注重水的运用,以湿笔为主,色中用水,水中用色,使色与水浑然一体;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染,点染同用。在此基础上居巢创撞水、撞粉法。
居巢《桃花》 18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撞水法即画花叶时,在干未干之际,注入少许的水,花叶的边沿带有轻微的轮廓线,色、墨有丰富的浓淡变化,有阴阳向背;而撞粉法则先施薄粉,再注水少许,将纸稍倾斜,粉色一边厚,一边薄,产生富实感的凹凸效果。
居巢《漓江满山红》 1855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这种技法创造出的鲜润透明的效果,特别适合于表现岭南明丽阳光下,带着清晨露水,映着斑驳光影下的花果鱼虫,使笔下物象具有光感、质感和空间感。
居巢《双鹭图》 1836—1864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在《含笑花图》扇面中毫不讳言:“予从事写生,颇尚形似。”
居巢《茅屋赏雨》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的作品在当时就获得很高的评价,“尺幅兼金,人争购之”。
居廉《并蒂莲》 1887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采花归(莲叶、锦葵、山茶花、玉簪、萱草、夜合等)》 1897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1828—1904)是居巢从弟,字古泉、士刚,号隔山老人。居巢长居廉十七岁。
居廉《瓜藕》 19世纪70年代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在技法上并未青出于蓝,但胜在题材上能突破传统所限,丰富多样,种类涉及花卉、蔬果、竹木、昆虫、禽鸟、家畜、水族等,当中很多都是过往的画家从来没画过的,诸如月饼、角黍、火腿、腊鸭、江瑶柱、粽子、猪肉等常见而不经意的东西均能入画。
居廉 1892年作 富贵长春 立轴
居廉《菊花·蝗虫》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光清香藤·螳螂》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中年以后更涉足人物和山水画,成为一名全能型的职业画家。
居廉《百子莲·蝗虫》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南瓜花·螽斯》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47岁返回番禺,专心作画以卖画为生,并筑“啸月琴馆”设帐课徒,声名日彰,桃李甚众。
他悉心培养出一批遍及两广的学生,如弟子杨元晖,陈芬,李鹤年,陈鉴,伍懿庄,张纯初,容祖椿,梁鹤巢,关蕙农,高剑父,陈树人等,皆享名当世。
其中高剑父、陈树人后来成了“五四”以后首倡中国画革新的先导,被称为“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技法与画风曾直接受过居廉的传授和影响。
居廉《牵牛花·甲虫》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他笔下的岭南田园风光和物产,处处尽露野趣生机,亦是画家在乡间纯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较其兄的文雅画风,另有一种纯真可爱之趣。
居廉《风雨花(韭莲)·蝴蝶》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玉簪·蝗虫》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尖齿臭茉莉·蝉》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廉《夜来香·黄蜂》 187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