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 阮义忠台湾故事馆创办人 。
过去二十年,我有幸结识了导演侯孝贤、影评人焦雄屏、作家朱天文、美学家蒋勋、舞蹈家林怀民、诗人兼报人杨泽、画家兼评论家杨识宏、文化研究者陈传兴,还有我正在谈论的阮义忠——他们都是我所谓的“单独的人”。 他们没有官方名份与管制,也未必获得社会的怂恿或理解……他们所能拥有并把握的只是各自热爱的艺术与事业,此外便是自己的名字。 ——陈丹青
。
当你七十岁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
对于摄影家阮义忠来说,可以做的事情多了去了——摄影,行脚,写作,策展,或者哪儿也不去,在暗房里待上一整天。
最近新鲜出炉的三卷本《阮义忠谈艺录》,就是他站在七十岁这个人生全新起跑点上,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回望,也是重新出发。
本期“编辑话书”栏目,邀请《阮义忠谈艺录》的责任编辑邹滢老师,分享与阮义忠先生沟通往来的诸多细节、出版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棘手的难题,以及出版团队如何解决它们。
。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阮义忠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ISBN:978-7-5327-8099-0 定价:258元
京东图书每满100元减50元
不是每个人的70岁
都敢重新踏上人生起跑线
邹滢
六年前,恰好也是这个季节,在刚刚冷下来的常州,第一次见到阮义忠老师。他在致力于发掘新锐摄影师的“色影无忌”赛事担任评委,抽空和我们吃顿工作早餐。
飞雪老师、梳子姐姐和我组成了“粉丝团”,惴惴又兴奋地期待着。阮老师背着相机出现在门口,张望一番才发现我们仨,一脸惊讶地落座,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都这么小!
阮老师说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看谁都觉得像小朋友。但在我们看来,他才是最“年轻”的那一个。他生于五十年代台湾宜兰的木匠人家,任职《汉声》杂志第一次端起相机时,正是二十二岁的好年纪。他走遍台湾乡野,用影像记录七八十年代台湾人民生活日常,见证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阵痛,那些坦然望向镜头的面容至今仍有摄心的力量。
▲年轻时代的阮义忠
▲阮义忠镜头下的孩子们
三十岁,他撰写了堪称“华人摄影启蒙书”的《摄影美学七问》《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四十二岁,他创办《摄影家》杂志,后来被誉为最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影响了无数摄影人。
▲《摄影美学七问》
▲《摄影家》
▲《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
有趣的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年代,他总是走在最前沿,努力让更多人接收到最先锋的摄影理念。到了数码时代,他反而开始回望,对时下流行的过分自我表现的创作方式保持警觉。当年播下的种子都已成长,他不必再做“拓荒者”,却从未停下启蒙的脚步。
六十岁,他写专栏文章,让影像背后的故事再度浮出水面。他在全国各地开设摄影工作坊,手把手教授传统的暗房手艺,担心那种安静的等待、药水的味道、影像宛如新生的感动会失传。他创办摄影人文奖,两年一度,仍在不断发掘有潜力的摄影新人。
将近七十岁时,他回到故乡宜兰;在那片成为他创作原点的“人与土地”上,有了一座台湾故事馆,用影像讲故事,一如最初。
▲阮义忠在摄影工作坊上课
▲阮义忠台湾故事馆展览的照片
陈丹青曾说阮老师是“独自行进的人”。的确,他不混圈子,笃定前行,却有磁铁般的能量,吸引着志同道合的同类。
决定要做三卷本《阮义忠谈艺录》时,我们邀阮老师写一篇总序。他二话不说,三天交稿。一看标题:在人生的起跑点上。他把七十岁看作新的起跑点,蓄势待发。看来,“永动机”还会继续开下去。
▲上海译文出版的阮义忠作品:
《想见 看见 听见》
《摄影美学七问》
《未完成的梦》
作为编辑,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能做出好书,并且这书切切实实与你的生命发生了联系。做阮老师的书就是如此。从前期组稿、沟通到后期的巡回讲座,我看到了真正做事的人,真正旺盛的生命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更难得的是,无论何时他都有自己的坚持,自带结界般不受干扰。
始终相伴左右的幕后英雄袁瑶瑶老师更是个有大智慧的“老顽童”,真不知道她的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段子。每次相聚都是笑声不断,被阮老师的执着精神激励着,被袁老师的暖心关照包裹着,不知不觉就储够了一整年好好做书的能量。
做这样的书,得到的回报远远多于付出。见识了真正的武林高手,自己也再不敢浑浑噩噩。不敢辜负时间,不愿怠慢生活。于我,这是最大的收获。
▲阮老师 2015 年在单向街书店的讲座。
?摄影/小飞
《阮义忠谈艺录》一套三册,每一本都带着沉甸甸的人生印迹。正如阮老师所说的“摄影就是要和外界发生关联,对对象心存感恩”,这三本书也绝不限于封闭的自我表达,而是充满了与外界、与他人的对话碰撞,沟通和求知的渴望渗透在字里行间。
▲新版《阮义忠谈艺录》三部作品
《未完成的梦》,是二十出头的小水兵,在随着大海晃悠的船上,给当时的梦中情人、如今的老伴写情书的同时,也隔着太平洋给旅居海外的华人画家写长长的信。那时他还没开始摄影,还做着可爱的画家梦。
《摄影美学七问》来到了三十岁,正当年的青年摄影师,尝试拓宽摄影美学的疆域。他花一年时间,采访三位摄影“局外人”,把心理、伦理、科技、人文这些“宏大命题”揉碎到摄影艺术中探讨。说是“七问”,其实是一大箩筐的追问甚至挑战,从抽象哲理到世态人情无所不谈。这火花四溅的谈话中,他诚实地交出自己,不满足于只是把摄影作为“兴趣”,而且要成为“信仰”。
《想见 看见 听见》是在耳顺之年,回望人生每一段重要旅程。那些真正来自生活本身的洞见,变成某种切切实实有温度有形状的烙印。从童年记忆起始,到亚美尼亚的旅途回归,从失踪的摄影天才方大曾到摇滚诗人伦纳德?科恩,光阴在平实而温暖的文字中流淌。
沿着三本书的时间线,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长串“不止于摄影”的坚定脚步。而三本书放在一起,像是多重理念、态度的交织,又像各种艺术形式、领域的缠斗,构建成一场恢宏的交响。
新版《阮义忠谈艺录》三部作品那么这样一场交响乐要用怎样的实体来呈现呢?装帧设计交给了坚持“做对的书”的设计师付禹霖。印制定在行业标杆雅昌。还有我们的坚强后盾——无比靠谱的出版科朱老板。书中有近两百幅图片,从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到五十年前的亲笔信件影印。因为年代久远,原图难觅,不少图片是从旧书刊上扫描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委托雅昌将每一张图片都做了印前精修调整,提升层次感和清晰度。那种体验,嗯,大概就是看视频从省流量模式切换到了高清蓝光模式的感觉。
感受一下,下图左是精修后的效果,下图右是原图:
用纸当然也不能马虎。沿用了《珍物》的内文纸——既然全彩印表现优秀,黑白想必也不差。
成品果然没让人失望:90 克的轻涂层艺术纸,还原度高,那种光泽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出胶片的颗粒感。
是小开本精装,方便携带,又能完全摊开。图片,文字,都妥妥帖帖地在它们舒适的地方。
内封是极简的黑底印银
函套裱艺术牛皮纸
看上去像个存放珍物的木盒子
《摄影美学七问》的书名工艺,最初是个巨大的 bug。
设计稿原是黑底烫白,我们为此翻遍样本,精心挑选了一个珍珠白的电化铝色号。
印出来之后:嗯?书名消失了——
▲设计图(左) & 实际成书图(右)
原来,你以为的未必就是你以为的。我们看见的“珍珠白”,其实是一种反光度很高的半透明材料,烫在乌黑的底色上约等于没有。
当时内心是崩溃的。但上帝说过,“要有光”。一缕阳光经过,那毫无存在感的小透明书名突然活了起来,像一道彩虹。
▲“摄影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蜕变的一刻——她选择以光来发声。”这是当代摄影大师尚·杜杰德在初次见面时写给阮义忠的赠言,也成了《摄影美学七问》的卷首语。
在不同光线下还会变幻莫测,给自己加戏——这不就是摄影的秘密吗:光的魔法?
感谢这个美丽的错误。
书下印之际,我们去了一趟雅昌。是督印,也是朝圣。看着老师傅小师傅大显身手,听着印刷机轰隆隆转动,那是好书被印出来的声音呀。
现在,这套书就在你面前了。像是被固定在胶片上的某个瞬间,那些真诚的人和事,记忆和感受,都被照亮——依然鲜活如初。
(完)
更多实拍图??
。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阮义忠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10月出版 ISBN:978-7-5327-8099-0 定价:258元
京东图书每满100元减50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