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唐闻佳)上海在推进社区基层卫生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家庭医生制度已覆盖上海所有社区,签约居民达到1027万人。上海目标在2017年底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拓展至所有社区,到2020年底,力争家庭医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家庭。
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以基层首诊为导向,在居民自愿前提下,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并提出明年要在全国85%以上的地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试点。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群众健康工作,打下了坚实工作基础。今年本市成功承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把健康融入万策”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和经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称赞“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副市长翁铁慧在介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展时谈到,本市从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去年,上海又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家庭医生制度“2.0版”,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看家本领”,加强以社区卫生诊断为基础的健康管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好小病、管好慢病”。
这次改革还推出了“1+1+1”签约服务组合试点,即居民根据自愿,在与家庭医生签约基础上,可再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院签约。签约居民可据此享受及时预约就诊大医院专家、慢病长处方 (从1-2周配药量扩大到1-2个月)、延伸处方(在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的处方)等便利。为让居民更信赖和选择“1+1+1”签约服务机制,上海提出“两个50%”,即统一将各市级医院包括知名专家在内的门诊预约号源的50%、在预约开放前50%时段内,优先向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开放。
这一改革希望以制度化的探索,把分级诊疗逐步落到实处。“1+1+1”签约制度阶段性成效显示,全市试点社区签约居民已超100万人,现阶段平均每天还以8000到1万人的数量在增长。这一签约的很大特点,是很多居民通过身边亲友的口口相传主动到社区要求签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在“1+1+1”试点社区,已为签约居民开具延伸处方超过10万张,金额超2000万元。据测算,全年在上海二、三级医院中单纯为配药的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5%-30%,这部分配药需求理应且完全可能在社区解决好。目前,延伸处方还主要针对慢性病的常用药,接下来会不断扩大药品配送范围,让市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从2016年统计数据还可看出,百万签约居民中,80%左右的门诊发生在“1+1+1”内,70%以上的门诊在社区,60%左右在全科医生签约所在社区。从趋势上看,在社区就诊比例还会逐步提高,在二、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的就诊比例将逐步下降。这说明签约居民的就诊越来越多“下沉”到社区,全科医生服务越来越得到居民认可,与改革方向做到了同向而行。
持续做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也少不了。本市目前约有全科医生6000人,按2.45名/万人口的标准,已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看,还存在缺口———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生测算,缺口达到5000人,接近50%。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包括依托健康医学院等抓好全科医学生的源头培养,并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培。2010年以来,上海累计招录2000余人,900多人完成培训后已全部“下沉”社区。
上海此轮社区卫生改革充分考虑到“留人”问题,包括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上重点向家庭医生倾斜,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从3%-5%提高到5%-10%,评审中适度放宽学历、科研项目等条件,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业绩考核等。上海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充实基层全科医生力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让全科医生感觉职业发展“更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