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厚
沪剧《飞越七号桥》是上海优秀民营院团新东苑沪剧团向建党100周年献演的重要作品。编剧发掘出该剧团所在区域闵行区七宝古镇的红色题材故事,以上海解放为背景,在碉堡布防图事件中注重人物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叙事完整、清晰,给人一种质朴、亲切之感。剧中所涉及到的七号桥碉堡,已作为上海解放的历史见证,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打破成规的人物塑造
与绝大多数红色题材戏剧不同,《飞越七号桥》的一号女主人公赵春梅并不是共产党,她没有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她只是一个棉布坊小店主,七宝地区一个普通的寡妇。为了生存,把独生子陈飞龙养大成人,她做人处事一向精明、实惠。然而,就在解放军即将进军上海的那一刻,赵春梅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小学老师、也是我地下党员黄素秋告诉她,在北平读大学的陈飞龙已是国民党军队的人,为阻止解放军进军上海七宝各处的碉堡就是飞龙设计,国军还要炸毁乡亲们的房屋与田地,好让解放军战士彻底暴露在视野中。赵春梅又气又急又恨,感到愧对乡里乡亲,更对不起一直以来关照她的黄素秋黄老师,国军烧了她的布店,黄老师相依为命的孙子黄铁民为了救她而死。
规定情境十分紧迫,事关我军战士和当地百姓的无数生命。来不及惶恐,春梅怀着替儿子赎罪的心理,当即选择和没有过门的儿媳妇宝贞一起闯入虎穴寻找飞龙,拿到那份碉堡布防图。春梅痛斥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竟然助纣为虐,然而,当听到飞龙痛苦地说出他若是交出布防图,他和妈妈都要被杀时,她震惊了,心痛不已。
这里编剧的一个“求”字用得好,真实地揭示出此时此刻这对母子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赵春梅要儿子悬崖勒马,但飞龙难以摆脱心理羁绊。本是一介书生的他,只因专业拔尖被国民党军官白团长发现并举荐,还在两军交战中救过飞龙一命。飞龙并不想祸及当地百姓,据理力争,但是听到白团长警告他只有碉堡安全他全家才能安全时,他失语了。这是拿他和妈妈的命,押在了他亲自设计的图纸上。围绕着这张精密的碉堡布局图,编剧写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关于良知、人性的复杂性。面对死亡威胁,赵春梅和飞龙该何去何从?编剧把戏落在这对母子身上,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选择都绕不开亲情、母爱、良知、道义、生命等具体又敏感的问题,把一个从不关心政治、也不懂政治的平凡小人物赵春梅,裹挟到了两军对垒的政治漩涡里,从而增加了该剧高潮戏的感染力度和戏剧张力。
二、情感与道义的选择
由沈慧琴饰演的赵春梅没有概念和矫情,她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和细腻真实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个母亲的深情厚爱。例如,得知一年多没有音讯的飞龙突然回家的信息,她兴奋得喜上眉梢,都有点手足无措;飞龙刚进家门,她又是拿毛巾给早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擦脸,又要张罗飞龙与宝贞的婚事。看到飞龙迟迟不肯交出图纸,极度焦虑中的春梅要撞桌子以死相逼。当宝贞让春梅拿着图纸快去交给黄老师、自己做掩护时,春梅没有拔腿就走,她哪里放心得下飞龙,抱着儿子呼喊他的名字,看到被宝贞打晕的飞龙醒来才犹豫不决地离去。这一延宕,再次显示出沈慧琴对人物情感的拿捏到位而贴切。她知道这一别会给儿子带来灭顶之灾,性命难保。这是情感、良知和道义的艰难选择!
只见怀揣着从儿子那里抢来的碉堡布防图,匆匆迈着碎步的沈慧琴,时不时回头向营地张望,这是她对飞龙的无限牵挂。虽然她不懂什么叫“使命”,但她知道这事关上海解放和无数战士们的生命;而另一边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至爱飞龙和宝贞,两条年轻的生命也同样攥在她手心里,这对人物是巨大的考验!后有国民党追兵,赵春梅孤身一人。沈慧琴真实而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紧张和慌乱,白团长冷酷的威胁声清晰地传来:“飞龙娘,你要是再跑,我就一枪崩了陈飞龙!”她忍不住回头张望,看到飞龙脑后顶着白团长的枪,她不由地一个趔趄、双腿发软,喘着粗气,是跑、是回、还是停?她身陷险境,没有依傍,又眼睁睁看着儿子将要丧命,当妈的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沈慧琴细腻而传神地演绎出赵春梅在听到白团长的死亡威胁时,那种六神无主、乱了方寸的模样,观众的心也被揪了起来。这个只知道经营她的小本买卖,把儿子视为生命、只想早点抱上孙子的女人,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局面!亲儿子的命、解放军战士的命都是关天人命,天枰两端该如何称?一想到那么多出生入死的战士,春梅不敢停下脚步,也不敢再回头。直到一声枪响传来,沈慧琴一下子瘫倒在地,把一位痛失儿子的寡母内心的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大段演唱荡气回肠,唱出了此时此刻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的真情实感,以及她所经历的个人磨砺,感人至深,直抵人心。
《飞越七号桥》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戏剧作品,但它依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沪剧,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它以小见大,以独特的视角,再现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个小人物的自觉选择与行动。我们从沈慧琴真挚、传神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感天动地的大义!如果没有先前国民党军队的烧杀抢劫,没有像黄素秋这样的地下党素日里对周围群众的体恤与关心,没有解放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如果没有这些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关键时刻像赵春梅这样普通百姓的挺身而出,在情感、良知和道义的较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该剧总导演卢昂通过多种细节与事件的有机交织,为赵春梅最后的选择做足了铺垫,从而使这部沪剧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刘明厚(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