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地处上海中心腹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闵行区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标识设置,深入开展地区红色文史研究和文艺创作,不断强化多元红色空间阵地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据《上海闵行英烈》史料记载,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有288位革命烈士在闵行这片热土上留下英名。为了让当年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和历史事件打动当今的观众,闵行区陆续推出了沪剧《飞越七号桥》《相约梅家弄》《华家儿女》《板桥霜》《明强红韵》《光荣之家》和剪纸影戏《奇袭沪闵路》、沉浸式互动剧《第十二人》等一批红色原创戏剧。在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中,观众获得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滋养。
在上海闵行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推动下,由新东苑沪剧团打造的原创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荣获2021年度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21年度“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京沪数十名戏剧专家到场观摩与指导,更有专家热情撰文,予以专业评点。
漕宝路七号桥的一段悲壮历史
——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
戴平
戴平
漕宝路、蒲汇塘路,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民两条熟悉的马路。这里熙熙攘攘,你来我往。但在72年前,漕宝路的七号桥附近,还是一片村庄。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蒲汇塘水蜿蜒流淌,飘零着战士的血水和亲人的泪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我们得知的信息是解放军没有向中心市区打炮。但这不等于说,解放上海没有战士伤亡。在进入上海市区时,解放军在上海西大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漕宝路是进入上海市区的一条重要通道。漕宝路七号桥成为上海西郊的一个重要战略要点,国民党守军在七号桥北侧构建了一座三层钢筋水泥碉堡,并以其为母堡,沿蒲汇塘一线及镇郊,构筑了34个呈立体层次的钢筋水泥碉堡作为子堡。5月15日,解放军27军先头部队攻占七宝,19日向漕宝路七号桥碉堡发起攻击,遭到国民党军负隅顽抗。激战三天后,解放军由于及时拿到了碉堡的布防图,对碉堡阵地实施猛烈轰击,成功穿过蒲汇塘,飞越七号桥,打开了解放上海市区的西大门。七宝镇人民政府于1995年11月在此地建造了纪念碑,被命名为爱国教育基地。
这也是一段血写的历史。回顾解放上海的历史,我们不要忘记补记这一笔。我开笔写剧评,先写这大段背景文字,为的是论述《飞越七号桥》的特殊历史意义。
在闵行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新东苑沪剧团上演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第一次把这段悲壮的的历史搬上了舞台,取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这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演的又一出好戏。有的专家指出,如果好好加工,这部戏有望成为一部新的《芦荡火种》。这出戏邀请熟谙戏曲特点的卢昂任总导演,他运用了舞台的各种手法:开合的空间、铿锵的声腔、明快的节奏、律动的音乐、变幻的光效、紧张的气氛、动人的情节,把他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飞越七号桥》发出了可贵的艺术光芒。
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原是七宝人。她说:“我小时候,就知道当年解放上海时,为了攻下七号桥碉堡,这里牺牲了不少解放军战士。”后来,沈慧琴拜诸惠琴为师,对沪剧情有独钟,一直想把七号桥的英雄事迹搬上舞台。如今,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沈慧琴创建了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得以如愿以偿,在舞台上歌颂解放七宝这段悲壮的历史。
编剧将72年前这场兵临城下、七宝镇发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汇集到镇上一个普通家庭之中。通过女主人公赵春梅以及她身边人物的转变和成长,展现面临上海解放这一特定历史进程中的民心向背,传递“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是一个很有艺术价值的创意。艺术真实建筑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有可信性和可读性。赵春梅是七宝镇一个爱国商人,开了一家“陈记棉布坊”,希望安安稳稳地做生意、过日子,但是国民党的兵痞来布店抢布匹、烧房子,使她无法生存。赵春梅和地下党的小学老师黄素秋是好朋友。赵春梅在黄素秋的影响下,思想感情倾向于共产党。她懂得共产党为百姓好,国民党已经丧失民心。她的儿子陈飞龙到北平学工程设计,一年没有消息,突然在解放七宝前夕回家,他劝说母亲到外面去避一避。因为陈飞龙被国民党白团长看中,当了国军的碉堡设计师。他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三层钢筋水泥碉堡的母堡和一群子堡。白团长不惜把附近15个村庄的房子全部烧掉。而准儿媳李宝贞则同地下党一条心,期待与陈飞龙成亲,但未能如愿。这也成为戏开始的一个悬念。
随着剧情的进展,观众发现,母与子,儿与媳,现在成了矛盾冲突的两端。这个矛盾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当赵春梅知道这个碉堡群是自己的儿子设计的,怒火中烧。她决定和准儿媳夜探军营,劝说儿子交出碉堡的布防图。戏剧冲突在这里达到了高潮:“炮声震天响,碉堡肆虐狂。亲儿亲布防,亲人遭祸殃。”这一场戏,情和义的矛盾,正和邪的矛盾,都围绕着这份布防图展开。
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是演员用程式化的语言、唱腔、动作、技巧来表达情感,推进剧情。沪剧以极富上海地方特色的演唱,同时揉合了其他剧种、曲种的旋律,国家一级作曲汝金山首次引入越剧、京昆、评弹等姐妹艺术曲调,使该剧的音乐格外动听。沈慧琴在《飞越七号桥》中的唱演细腻真挚抒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军营中的那段母子对唱、剧终赶路时的大段独唱,声情并茂,继承并发扬了诸惠琴唱腔婉转优美的特色,紧贴角色和剧情的需要,以情制腔,达到了绘声绘色、丝丝入扣的境界。沈慧琴又吸收了丁是娥唱腔的稳重质朴、清新明快的艺术营养,在剧中发挥戏曲写意手段,以时空虚拟变幻方式,呈现赵春梅只身送布阵图的心路历程。
在戏的第六场,在隆隆的炮声中,赵春梅手中紧攒图纸,冲进茫茫黑夜。敌人追来,宝贞反向疾奔,引开敌人;白英杰以枪顶着飞龙,喝令春梅送回图纸。赵春梅是走,还是留?是送,还是回?在这里,她的焦虑、她的不安、她的担忧,通过她的匆匆行走,得到充分的表演。赵春梅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思之再三,她选择了前者:走。赵春梅决心把布防图送到解放军手中去。沈慧琴坚定地唱道:“目睹惨象揪心肠,脚不停息神游荡。铁民救我含笑亡,素秋柔肩护家乡。共产党人救百姓,百姓反哺甘倾囊。眼见那,图纸将送达,碉堡灰飞扬,飞越七号桥,上海迎解放。”这大段唱,把戏引向了高潮,赢得了观众的满堂掌声。沈慧琴的演唱水平、塑造人物能力,在这台戏中也有了一次“飞跃”。
这部原创红色题材沪剧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瑜担任艺术总监,一级演员吴梅影、李建华等名家和优秀青年演员顾恺等加盟,更提升了这部戏的艺术水准。闵行区的一家民营剧团敢于创排这样一部大戏,并获得了成功,说明上海的民营剧团的实力正在一天天壮大,前景可喜可贺。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飞越、飞越……
——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
武丹丹
武丹丹
听说沪剧《飞越七号桥》是个红色故事的时候,我并不惊讶,样板戏最有名的《沙家浜》最初就是沪剧,沪剧有她独特的讲述红色故事的传统和方式。从人民沪剧团的《碧水红旗》到《芦荡火种》,再到后来的《红灯记》,到近些年的《回望》,可以说沪剧舞台上也从来不缺少红色题材的身影。
但是,知道《飞越七号桥》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上海闵行的七宝镇,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解放军就是拿到了一张囊括了虹桥、七宝、莘庄、梅陇布防势力的布防图,解放七宝,从上海西郊的漕宝路打开上海的西大门,进而解放了全上海。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但是搬上舞台能不能好看,并且听说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营剧团来搬上舞台,我的内心则是另一番的惊心动魄。
演出是在闵行的慧音剧场。一进剧场,就顿时觉得这个剧场的氛围完全不同,满耳朵的张家姆妈李家阿姨,让我一下子就回到很多年前的剧场,那种充满了人情、彼此熟络、台上台下仿佛一家人的亲切,是很多年没有感受过的。
大幕拉开,所有人都安静了,台下流淌的情仿佛漫溢到了舞台上。剧作家选择了一个低于生活的姿态进入这个故事,在结构人物关系的时候,就紧紧扣住一个“情”字做文章,乡情、亲情、友情、恩情、人情……这正是戏曲最擅长的手段。
主人公赵春梅并不是一个多么有觉悟的女性,作为一个布店的老板娘,她精明、爽利、泼辣,但仅此而已,她只是个卖布的小商贩,不可能有更多的革命思想。丈夫早年抱病身亡,独自一人把儿子飞龙拉扯成人,生活的艰辛早就把她磨砺成分毫必争、锱铢必较,一手一脚攒钱过日子实惠的小生意人。
她对生活没有什么奢望,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将来有一天“棉布坊,转手交给小两口,我手抱孙儿,哄哄逗逗满街走,乡邻夸我福气厚,心满意足复何求”。在她的日思夜想中,出外求学三年,一年没有音讯的儿子飞龙突然回到了七宝镇,她喜出望外的心情可以想见,她迫不及待的要给儿子成婚,哪怕外面兵荒马乱,哪怕所有人都在催促她离开,她就执着于自己内心的小小愿望,一点点天伦之乐都可能带给她巨大的喜悦,抚平生活曾经给她的伤口。她忙着挂起红灯笼,忙着里里外外的张罗,忙着收拾新房。但是,突然回来的儿子飞龙是带着巨大的秘密的,他作为国军的土木工程专家,为国军设计了七号桥沿线的碉堡群,而连他也没有想到,这些防御工事即将摧毁脚下的家乡。
赵春梅的生活经历了与儿子短暂的重逢之后,开始了她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别离。飞龙被有恩于自己的上级、国军团长白英杰强行带走;因为飞龙设计的碉堡,春梅的干儿子铁民丧生火海,当知道真相的时候,春梅赶去国军军营劝儿子迷途知返,为了保住布防图,媳妇宝贞牺牲了……为了解放,她,一个小小的布商,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亲人。在国家最最需要的时刻,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越。
主演沈慧琴演出了这个女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表演节制准确。她甫一登场,就有着老板娘精明能干的气势。她爱钱,哪怕是国军来抢她的棉布,她也可以不要命的冲上去对峙,“要棉布可以,拿铜钱来”。她可不能无缘无故地损失两匹布,但是当解围的黄老师说,“两匹棉布,算我的”,她又是实实在在地不好意思,人情世故尽在那一点小小的困窘里,言语之间一片熟稔,熟稔里藏着多年乡里乡亲的情分,暖暖的。
而当儿子飞龙重返七宝镇,沈慧琴演活了一个爱儿如命的母亲,那确实是赵春梅人生的高光时刻,舞台上的她整个眼睛都明亮了,仿佛连腰杆也硬了,走路的节奏也不由自主地快了,来来回回眼神须臾不离飞龙,充满柔情地拧毛巾给儿子洗脸,一个喜滋滋擦脖子的小动作,一下子就把母子二人相依相守艰难度日的情感通过细节的表现充分展示出来,让人动容。而恰恰这是他们母子最后的一次岁月静好,充满了戏剧的力量。
当铁民死在她怀里的时候,沈慧琴演出了这个女人的无助、惊恐,特别是对黄老师的愧疚,她自己是个寡妇,当然知道黄老师一个人养大铁民的不易,她知道黄老师有多痛,整个表演行云流水,但是层层递进,层次分明;而当黄老师告诉她飞龙是国军,只有拿到飞龙手上的布防图,才能解放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她不肯相信,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情于理她都不能接受。沈慧琴在此处的表演,不是歇斯底里、不是嚎啕失据,而是痛彻心扉的冷静,如泣如诉,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是什么革命热情,“人心是尺也是秤,斤斤两两、长长短短有定裁……心换心来命换命,替儿赎罪勇担待”,字字句句只是老百姓最朴素最平实的做人的道理,就把这个识大体、明大义,大事不糊涂,内心善良厚道又坚强的女人凸显出来。
而最后当她要往回送布防图的一场,观众仿佛能看到沈慧琴的腿上真有千斤巨石,真的是步步艰难,一步一回头,生死两茫茫。前方是千万解放军战士的生死,身后是一双儿女的生死,沈慧琴这一路挣扎,跌跌撞撞,最终瘫倒在地的表演,外化了一颗母亲被撕裂的心,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疼痛。
演出结束,观众们不肯散去,一直在由衷地鼓掌,我看着她们眼角的泪花,他们因为激动而发红的脸颊,看他们微微的叹息……他们接受这样的故事,接受这样的人物,更为自己身边曾经有过这样的英雄故事而自豪。我跟着他们走出剧场,听他们用上海话谈论故事的原型,看他们依然投入地谈论着剧中的情节,感慨着主人公怎么那么命不好,讨论如果自己是赵春梅会是什么样的选择……我很有感慨,戏曲从来就是讲究高台教化,但是我们很多红色作品,只有“教”,没有“化”,多的是直接生硬的教导与教诲,缺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像《飞越七号桥》赵春梅这样的人物,不背叛“大家”,但是心存小家,不出卖公义,但是保留个人情感,没有刻意的英雄,但是有勇敢的市井小民,似乎更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作者系《剧本》编辑部副主编、编审)
一个普通女人的良知与大义
——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
刘明厚
刘明厚
沪剧《飞越七号桥》是上海优秀民营院团新东苑沪剧团向建党100周年献演的重要作品。编剧发掘出该剧团所在区域闵行区七宝古镇的红色题材故事,以上海解放为背景,在碉堡布防图事件中注重人物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叙事完整、清晰,给人一种质朴、亲切之感。剧中所涉及到的七号桥碉堡,已作为上海解放的历史见证,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打破成规的人物塑造
与绝大多数红色题材戏剧不同,《飞越七号桥》的一号女主人公赵春梅并不是共产党,她没有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她只是一个棉布坊小店主,七宝地区一个普通的寡妇。为了生存,把独生子陈飞龙养大成人,她做人处事一向精明、实惠。然而,就在解放军即将进军上海的那一刻,赵春梅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小学老师、也是我地下党员黄素秋告诉她,在北平读大学的陈飞龙已是国民党军队的人,为阻止解放军进军上海七宝各处的碉堡就是飞龙设计,国军还要炸毁乡亲们的房屋与田地,好让解放军战士彻底暴露在视野中。赵春梅又气又急又恨,感到愧对乡里乡亲,更对不起一直以来关照她的黄素秋黄老师,国军烧了她的布店,黄老师相依为命的孙子黄铁民为了救她而死。
规定情境十分紧迫,事关我军战士和当地百姓的无数生命。来不及惶恐,春梅怀着替儿子赎罪的心理,当即选择和没有过门的儿媳妇宝贞一起闯入虎穴寻找飞龙,拿到那份碉堡布防图。春梅痛斥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竟然助纣为虐,然而,当听到飞龙痛苦地说出他若是交出布防图,他和妈妈都要被杀时,她震惊了,心痛不已。
这里编剧的一个“求”字用得好,真实地揭示出此时此刻这对母子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赵春梅要儿子悬崖勒马,但飞龙难以摆脱心理羁绊。本是一介书生的他,只因专业拔尖被国民党军官白团长发现并举荐,还在两军交战中救过飞龙一命。飞龙并不想祸及当地百姓,据理力争,但是听到白团长警告他只有碉堡安全他全家才能安全时,他失语了。这是拿他和妈妈的命,押在了他亲自设计的图纸上。围绕着这张精密的碉堡布局图,编剧写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关于良知、人性的复杂性。面对死亡威胁,赵春梅和飞龙该何去何从?编剧把戏落在这对母子身上,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选择都绕不开亲情、母爱、良知、道义、生命等具体又敏感的问题,把一个从不关心政治、也不懂政治的平凡小人物赵春梅,裹挟到了两军对垒的政治漩涡里,从而增加了该剧高潮戏的感染力度和戏剧张力。
二、情感与道义的选择
由沈慧琴饰演的赵春梅没有概念和矫情,她用声情并茂的演唱和细腻真实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个母亲的深情厚爱。例如,得知一年多没有音讯的飞龙突然回家的信息,她兴奋得喜上眉梢,都有点手足无措;飞龙刚进家门,她又是拿毛巾给早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擦脸,又要张罗飞龙与宝贞的婚事。看到飞龙迟迟不肯交出图纸,极度焦虑中的春梅要撞桌子以死相逼。当宝贞让春梅拿着图纸快去交给黄老师、自己做掩护时,春梅没有拔腿就走,她哪里放心得下飞龙,抱着儿子呼喊他的名字,看到被宝贞打晕的飞龙醒来才犹豫不决地离去。这一延宕,再次显示出沈慧琴对人物情感的拿捏到位而贴切。她知道这一别会给儿子带来灭顶之灾,性命难保。这是情感、良知和道义的艰难选择!
只见怀揣着从儿子那里抢来的碉堡布防图,匆匆迈着碎步的沈慧琴,时不时回头向营地张望,这是她对飞龙的无限牵挂。虽然她不懂什么叫“使命”,但她知道这事关上海解放和无数战士们的生命;而另一边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至爱飞龙和宝贞,两条年轻的生命也同样攥在她手心里,这对人物是巨大的考验!后有国民党追兵,赵春梅孤身一人。沈慧琴真实而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紧张和慌乱,白团长冷酷的威胁声清晰地传来:“飞龙娘,你要是再跑,我就一枪崩了陈飞龙!”她忍不住回头张望,看到飞龙脑后顶着白团长的枪,她不由地一个趔趄、双腿发软,喘着粗气,是跑、是回、还是停?她身陷险境,没有依傍,又眼睁睁看着儿子将要丧命,当妈的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沈慧琴细腻而传神地演绎出赵春梅在听到白团长的死亡威胁时,那种六神无主、乱了方寸的模样,观众的心也被揪了起来。这个只知道经营她的小本买卖,把儿子视为生命、只想早点抱上孙子的女人,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局面!亲儿子的命、解放军战士的命都是关天人命,天枰两端该如何称?一想到那么多出生入死的战士,春梅不敢停下脚步,也不敢再回头。直到一声枪响传来,沈慧琴一下子瘫倒在地,把一位痛失儿子的寡母内心的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大段演唱荡气回肠,唱出了此时此刻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的真情实感,以及她所经历的个人磨砺,感人至深,直抵人心。
《飞越七号桥》不是一部宏大叙事的戏剧作品,但它依旧是一部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沪剧,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它以小见大,以独特的视角,再现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个小人物的自觉选择与行动。我们从沈慧琴真挚、传神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感天动地的大义!如果没有先前国民党军队的烧杀抢劫,没有像黄素秋这样的地下党素日里对周围群众的体恤与关心,没有解放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如果没有这些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关键时刻像赵春梅这样普通百姓的挺身而出,在情感、良知和道义的较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该剧总导演卢昂通过多种细节与事件的有机交织,为赵春梅最后的选择做足了铺垫,从而使这部沪剧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作者:戴平 武丹丹 刘明厚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