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园”落成参观记
五年前(2014年)的一天,新上海大学成立二十周年,学校把纪念活动的重点放在新建成的“溯园”。这是为纪念老上海大学(1922—1927)而建,是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
落成典礼那天下午,十月的煦丽阳光,照得我们身心都暖洋洋的。来宾们聚集在学校本部正门东侧的广场上,一个小时的仪式,除学校领导致欢迎辞和介绍嘉宾,颇为意外的是高龄的老上大校长于右任的小儿子于中令先生专程从美国赶来,在他赠送校史馆亲泽的对联后,欢快的鼓乐声响起,他与上大校长共同为“溯园”揭幕。
作为受邀参加这个典礼的老上大师生的后人,听得介绍来宾,个个都有来头,令人肃然起敬。有老上大副校长邵力子的孙子,教务长叶楚伧之子;教师有任弼时之女,恽代英孙女,沈泽民外孙女,张太雷外孙,丰子恺外孙,蔡和森孙子、孙女;学生有博古之女,孔另境之女,杨之华外甥女,杨尚昆之子女。还有曾在老上大演讲的李大钊孙女和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之女,等等。可谓红色名人的后代聚集新上大,这是新上海大学二十年建校历史上的第一次。
于右任校长
“溯园”园区占地面积一千八百平方米,面向校内外全年开放。从建筑设计来说,它由四面弧形的墙体、校址地图广场以及从广场中心向外发散的环形小道组成,形同年轮,寓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历史、葱茏岁月。我们一边听着引导员的介绍,迈步踩在青砖碎石的小道上,好像穿梭在老上海的弄堂里面。左边的墙体上不时有“作品”向我们展示,那是一条历史的时光隧道,墙上刻录着老上大的校史,以大事年表的形式,记载了老上大从建校、发展、变迁,直至被迫关闭的过程。还有大学章程墙、师生名录墙等。每个组合都诉说着它不凡经历;每一个条目有着一个冗长故事。四组黑色的大型浮雕作品镶嵌在墙体上,引人驻足注目,分别为:“欢迎于右任校长”“李大钊演讲”“平民夜校”“五卅运动”,重现了老上大历史上的经典场景,简要地展示了这所学校虽然仅仅存在了五年,却以非凡的活力在现代革命史上、高等教育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果然,引导员说,这个设计理念在于意味着老上大是从石库门的“弄堂大学”,几经搬迁,全校师生经历了通向现代化的新上大,有着薪火相传的意味。
上大遗址纪念碑安放在陕西路上
上大西摩路校址
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在上海大学的五年校史中,五卅运动的爆发是重要的历史结点。因为它是运动的策源地,提供了思想准备和先进的人才。这所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诞生,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主控的学校,是培养共产党员的场所。五卅运动正是锻炼干部和体现学校的教育成果。
我父亲孔另境生前经常激动地向我们回忆那时上街的情景。在南京路上,他和姐姐孔德沚、姐夫沈雁冰、叶圣陶的夫人胡默林,以及杨之华等都涌入到上街抗议的队伍。在他们的生命史上这是极少有的。父亲是在南京路上撒传单、喊口号时不幸被巡捕房抓捕。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牢,记忆特别深刻。他向我们传达:“一九二五年是一个飓风骇浪的年代!”(《记瞿秋白》)并怀着满满的情绪,无比骄傲地说:上海大学是革命者的摇篮。“中国的工人和学生以无比的英勇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知道,领导这次伟大反帝民族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勇敢的执行中共政策的是当时革命的上海大学学生。”“凡是参加过当日如火如荼的这一运动的人们,总不会忘记当时‘上大’学生的英勇姿态的,第一个牺牲在闸捕房门口的是‘上大’的学生何秉彝,后来发动上海各大学生参加这运动的也是他们,到各工厂去组织群众的又是他们,当时领导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主持人民外交的也是‘上大’学生。‘上大’学生无疑是那次民族斗争中的先锋队。”
上海大学时的孔另境
因为亲历这场运动,父亲有着非常强烈的五卅情结,当时就立志写一部五卅运动史,终始在收集有关材料,几次增删其稿,积累成《五卅运动资料集》《五卅运动史稿》两部书稿。他论断:
“光荣的史册上将记载着这许许多多英勇动人的诗篇,而五卅运动只不过是这些诗篇中的一篇;然而,它却是最伟大的诗篇。它是直接为1926年开始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力基础。它以血的教训打破了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我作为参加当年运动者的一分子,回忆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又想起那一年以后奔赴广州时的心情,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心和干劲,使我坚决要完成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可惜的是,他的心血作品一百万字,由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书名。手稿原件尚在,却至今没有出版。
↗1923年12月5日,上海大学评议会通过《上海大学章程》,《章程》明确提出:“本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
再说,在溯园,当来宾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荡漾在这“时光隧道”里,打量着墙体上的文字,仔细一看引起一阵惊呼,大家相互呼应着、指点着,纷纷寻找与自己前辈有关的记载……
上海大学同学会
从上海大学这个革命的洪炉里出来的学生,他们是经历过五卅运动的锤炼、有着活力的群体,大都走向全国各地,发挥着先锋的作用。留在上海的同学也组织起来,成立了“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成立那天他们邀请原校长于右任出席,还请了当时有名的说唱艺人助兴。家里保存着几张现场照片,当时的气氛是热烈的。在1936年9月27日出版《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特刊》中,父亲著文《梦般的回忆》,由衷地赞扬:“这是一个奇特的处所,仿佛是一座洪炉,只要你稍稍碰着过它……使你永远地烙着一个严肃和深刻的印子,永生不能磨灭它!”“这不是一个‘书本的学校’,而是一个社会的学校。”“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教育史上的这部伟大的创作的。”丁玲曾说:孔另境在上大时是个活跃人物。是的,这一切父亲都积极参与其中,在五卅运动中,生平第一次被捕。以后到广州参加北伐军,转战鄂豫,直到国共分裂。在上海,上大留沪同学会接办华华中学,地下党员林钧任校长,孔另境任教导主任,同时从事着左翼文化工作。
《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成立大会特刊》封面(于右任校长题刊名)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华华中学师生相当活跃,学校一度成为接纳和救治伤病员的场所。为了避免日敌迫害,学校迁到租界地福州路生活书店原址。在抗敌的形势下,发扬着上大的革命传统,父亲借用华华中学的校址,主办华光业余中学,以吸纳更多的青年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学习文化,宣传抗战。之后,如前所说,又创办了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学校培养了如上官云珠、谢晋、周正行、穆尼、董鼎山、董乐山、沈寂等优秀文艺骨干。组织过五次公演,发挥着他们积极的能量。这一切都源于在“上大”这所革命的摇篮里成长的干部,带领并延续着优秀的光荣传统。
对于曾是上大的学生来说,在上大的时光是难以忘怀的。
孔另境上大毕业证书
1949年6月9日,上海刚解放,父亲不无感慨地在《大公报》上发表怀念革命的摇篮上海大学的文章。他说:“时间过去了二十二年,中国的劳苦大众和善良人民终于在中共正确的领导之下获得了解放,‘上大’学生以无数汗血换来的中国革命发展的轨道终于畅通了,……但‘上大’的实体难道永远被埋在瓦砾蔓草之中了么?难道只能在记忆里依稀想象它了么?难道它只能在革命的历史里记录一下么?我为它抱屈,我为它落泪!愿有心人注意及之。”
正如他所愿望的,他的期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和平年代里实现了,新上海大学已经有二十五年的校史,向着远大的目标行进!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