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明朝两大传奇人物,唐伯虎和王阳明,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他们一同参加了1499年那场著名的“高考”——全国科举考试的会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那年,唐伯虎30岁,王阳明28岁。他们都是当地红极一时的天才少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网红中的顶流知识分子”。
但在1499年那届“高考”后,两个神童的人生,开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唐伯虎一蹶不振,终此一生,郁郁不得志;王阳明则越挫越勇,开启了他那彪悍的人生。同样是两个天才少年,为什么人生差距如此之大?看完他们看待“高考失利”的态度,我们即可窥探一二。
唐伯虎30岁“高考”失利后,一蹶不振,开始了放浪形骸的一生
唐伯虎从小聪慧过人,是当地有名的才子,所以很多富二代喜欢和他交朋友。但“成也交友,败也交友”。30岁前,那些富二代朋友,帮助他渡过了穷困潦倒的阶段。这让他尝到了无尽的甜头,于是“喜交富二代”,成了他一生的行为习惯,而这也害了他。
30岁时,赴京赶考的路上,他又交了一个富二代朋友,叫徐经,他以为他又遇到了一个贵人,没想到,却是一个灾星,让他的人生从此跌入了谷底。
这个徐经是个典型的不求上进的富二代。那他是怎么有会试资格的?因为从小作弊!所以他到了北京,故技重施,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奴,得到了考试试卷,结果被举报了。
而唐伯虎呢,因为试卷答得非常漂亮,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如果没被怀疑作弊,可能就是当时的第一名。可惜的是,他因为和徐经走得特别近,考试后大家都在焦急等待放榜,而他们却天天一起花天酒地,于是也被认为是作弊······最后被贬为当一个小吏,而且被判一生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
这是唐伯虎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后他一蹶不振,终生只能靠卖文卖画为生,此前的很多朋友也都背叛了他,连最好的文征明关系都恶化了。而看他自1499年后的作品,也都充满了对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再也没有了曾经那个翩翩少年的踌躇满志。
王阳明22岁、25岁,两次“高考”均落榜
和唐伯虎从小天资聪慧不同,王阳明属于“晚熟型”。5岁才会开口说话,但一说话就能背《大学》。这得益于他爷爷的早教做得好:5岁前,每天都把小王阳明抱在腿上,念《论语》《大学》等。这再一次说明:早教真的很重要!
22岁,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25岁,再次落榜。他的状元老爸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而王阳明却笑着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啥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们都觉得考不上大学,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而我却觉得,我居然会为了自己考不上大学而感到懊恼,真是不知廉耻。
25岁的王阳明,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因为别人读书都是为了考取功名、飞黄腾达,所以没考上,觉得非常的懊恼和可耻。
而他12岁时就立下了一生的志向: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是为了“成为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高中状元,对于别人来说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件“世俗小事”,而他发现自己,居然会为了这么一件世俗小事而感到懊悔,所以感到非常的生气。
所以,当人有大志向之后,高考的失利,不会让他像唐伯虎一样一蹶不振,而是像王阳明一样,越挫越勇。因为挫折,这只是他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1499年,王阳明第三次参加高考,终于勉强考中了进士,二甲第七人。开始他的成圣之路的其中之一“为生民立命”。
时间来到1506年,因为皇帝的昏庸无能,大太监刘瑾开始独揽朝政,陷害清官。王阳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自保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无能的大明王朝,太监干政,也不是啥新鲜事了。
而王阳明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毅然上书状告刘瑾。结果可想而知,被刘瑾抓了,打了40大棍。这要是换成身体一般的人,早就挂了。幸好王阳明从小习武,身体还不错,扛了过去。然后又被关进了东厂的大牢。
东厂的大牢在明朝可不得了,一旦进去,几乎就等于判了死刑,因为进去免不了就是一顿严刑拷打。而王阳明居然又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刘瑾一看,这小子身体素质可以啊,那就饶你一命吧。于是就把王阳明放了,然后从中央的正六品大官,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贬为没有品阶的驿栈驿丞,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所长”,别看名字好听,其实还不如孙悟空的弼马温。
可王阳明前脚刚出了京城,刘瑾就后悔了,因为他越想越生气:这小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竟然敢惹我!于是又派出东厂的杀手,去追杀王阳明。
死神第三次来到王阳明的身后。幸好王阳明及时察觉,来了一招“跳湖假死”,骗过了东厂的那些莽夫。
遭此大难,换作其他人,肯定会为了避免被追杀,选择出家或者隐姓埋名,然后远离俗世,了此一生。比如唐伯虎,被贬为官吏,比驿丞还高一个等级,他就赌气不去上班,开始了他放浪形骸的一生。
可王阳明何许人也,他不仅不逃避,还坚持去贵州当他的“招待所所长”,要知道,他可是进士出身,这个工作连秀才都看不上,何况是一个进士?可见王阳明的内心有多么强大。也因为如此,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才有了中国500年来最伟大的哲学观——阳明心学。
这告诉我们:只要胸怀大志,你就会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都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在内心的最深处,对自己喊道“我命由我不由天!”
因为人生的至暗时刻,也许恰恰是你一生最大的机遇。
给萃萃学子的启发:你为何读书,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
早年的唐伯虎,和王阳明一样有才,天下共知。可他却在一次高考失利后,丧失了人生的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晚年更是生活穷困潦倒,要靠朋友接济度日。
而在王阳明眼里,高考的失利,根本不算事;被陷害、被谋杀这等生命大事,也不是事;这些都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越挫越勇,终成孔子之后,唯一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
造成二者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根本原因是:“为何读书?”
唐伯虎是为了考取功名,飞黄腾达,让自己生活好一点,能光宗耀祖就更好了;于是,当他的官场之路被彻底断送之后,他就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开始了放浪形骸的一生。
这也让唐伯虎,成为了那些不得志的风流才子的偶像。
王阳明从12岁开始,就立志要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于是,生命中的那些挫折和失败,在他的眼里,都被视为成功的基石,是经验,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这让王阳明成为了那些成功人士的偶像。远有曾国潘、梁启超、蔡元培、孙中山等,近有任正非、雷军、稻盛和夫等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这篇文章,送给刚参加完高考的萃萃学子:高考成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胸怀大志。
也送给广大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