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一词,于过去和现在都是一个崇高的词语。它象征着某件事物,被人发现了真正的“灵魂”,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改造,从而不断地被升华。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品的诞生。由此看来,通常被称为艺术家的人,都有着多年切身体验生活的经验、犀利的观察力,这才使得他们有着坚实的基础去打造出一件出色的艺术品。然而在历史上,还就有一位天生的艺术家,年岁小,却善艺。十八作一画,名传千万家,他就是王希孟。
一个人的未来,通常都是由自身天赋和所处年代的热门行业所决定,古代也是如此。王希孟出生于北宋晚期,此时的皇帝是宋徽宗。这位皇帝,好文不好武,他在位期间,推崇的不是整顿军队,增强国力,而是一味的提倡百姓陶冶情操,没事练练书法,或者画上一幅阳春白雪图都深得君心。
王之所喜,其民必随。同时为了百姓能够更好地跟上自己的步伐,这位宋徽宗直接创立了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院校”。此时,王希孟18岁。由于天生就拥有一身绘画技艺,随意提笔一画便能展现出于众人不同一般的画风与境界,王希孟这样的好苗子自然十分顺利地遁入了徽宗师门。
宋徽宗虽然对江山并无任何“研究”,但却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较深的造诣与见解。都说有才的人是相互吸引的,因此王希孟这个少年才子,凭借着出色的画工,轻而易举地吸引到了宋徽宗。世间上的每一位老师都惜才,徽宗这位绘画师祖亦如此,就这样王希孟便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指导。
绘画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它所映射的是人们于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理解。此时的宋徽宗已三十有余,自然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他将自己的所见配合所得一并教授于希孟,告诉他通过如何在画作中表达感受。同时,二人也不断探讨着作画时的配色方式,结构技巧。吸收师者所授绘画学识,以及自身不间断的练习,渐渐的,王希孟的绘画水平提高许多,作画时的境界也逐渐体现出个人特色,然而,这样的提升无疑是徽宗带给他的。
天赋只能决定成功的三分,剩下的七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师者的授教。所以,意识到宋徽宗对于自己的恩情后,王希孟决定要送老师一份礼物。天地万物皆为皇帝所有,怎样的礼物才能让徽宗心悦呢?既然尊师如此热爱绘画,那么自然是一副独特且优秀大气的画作才能令其喜颜。于是,王希孟向徽宗告假半年,准备游历四方,寻找作画灵感。
前人的经验是后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垫脚石,徽宗在教授王希孟绘画技巧时,告诉他自己在作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由此,王希孟在山水间漫步之时,便细微的观察其中纹理特点;踏于山亭之中时,会思索其中的主要构造。漫游与创作,占据了王希孟这告假的半年。不出所料,在这个短短的“假期”中,王希孟绘制了一副《千里江山图》。
与当代山水画的主要方式有所不同,《千里江山图》中,青山融于绿水,透露出一片祥和安静。细微的观察,让整张画更加的充满真实性。山水仿佛被添加了一层渐变色,由青到蓝,由蓝到青。细节的极致处理,让观画者更好地体会到此时大好河山的宏伟感,丰富的景观素材,吸引着人想要前往一探究竟。
宋徽宗自然被这样一幅画惊叹道了,龙颜大悦。《千里江山图》被收入画廊,同时王希孟也得到了奖赏。只不过,在这幅画面世不久后,王希孟这个人便了无音信。有人传是因为他再次献给宋徽宗一幅画,但由于画作失误,引得徽宗大怒便将其打入牢狱之中,后事再无记载。同时也有人传王希孟在20岁时,身患重病,无从医治,最终不幸英年早逝。但无论真正的事实如何,王希孟在这个世界上所留下的唯一艺术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无疑对后来的人世间是一种别样的点缀,让更多人用心发现世界,感受生活。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