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6年,南宋灭亡已近10年,备受元世祖忽必烈重用的侍御史程钜夫奉召来到江南。
(元)佚名 元世祖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国家“搜访遗贤”。出发前,忽必烈点名要求他务必招徕两个人,叶李和赵孟藡(dí)。
前者曾因直谏权相贾似道而清名远著。赵孟藡的资料不多,但想必他一定和叶李一样在南宋时就已成名,这才将大名传到了远在大都的忽必烈耳中。
就在程钜夫苦劝赵孟藡无果之时,他发现了一个比赵孟藡更加合适的青年才俊——“吴兴八俊”之首,同为赵宋宗室后裔的赵孟頫。
(南宋)李唐(传)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访贤) 大都会博物馆藏
劝说赵孟頫的过程同样辛苦。几年前,当时的吏部尚书就已向朝廷举荐赵孟頫,却遭到了后者的婉拒。
然而几番交谈之下,程钜夫清楚地感觉到,劝说眼前这位年轻人的过程同样艰辛。
赵孟頫有一个忘年交,龚开。
1279年2月崖山,南宋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年仅8岁的宋少帝跳海殉国。作为前朝旧臣和陆秀夫的生前挚友,入元后的龚开隐居不仕。
(元)龚开 瘦马图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龚开写下《宋陆君实传》记载了好友的事迹。为了表明心迹,他还画了一幅《瘦马图》。他的马画学自唐代大师曹霸,却不屑画唐马的肥壮。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瘦马的身躯染以浓墨,如同铁骨,几乎撑满尺幅。本应是雄健魁梧骏马,此时身上突出的肋骨肉眼可数,一共15条,这是千里马的特征。
食不果腹的瘦马头颅低垂,似有颓意,尾部扭甩的鬃毛却暗示它依然老骥伏枥,有千里之志。与其把它看作一匹马,不如说这是龚开“不食周粟”的自画像。
赵孟頫有一个老师,同为“吴兴八俊”的钱选。
23岁那年,钱选考中了乡贡进士,但入元后,他拒绝入仕,而选择作宋朝的遗民。
如果要在他的诸多画作中也选一幅自画像,大概会是这件《秋瓜图》。
(元)钱选 秋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
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
在画法上,钱选是南宋画院先辈们在后世为数不多的继承者之一。他的花鸟画在散发着他个人风格的冷静与矜持的同时,保持了南宋院画的精致与严谨。
秋瓜的典故取自秦朝东陵侯邵平。秦亡后他没有选择出仕,而是在长安城东种地卖瓜。
钱选的这幅画画的是瓜,是不慕新朝、安心归隐的邵平,也是入元后的自己。
赵孟頫耳边时常会响起母亲的教诲。
他12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丘氏流着泪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
(南宋)刘松年(传) 山馆清读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正是从那天起,他发奋读书,昼夜不休。
10多年前,元朝大将伯颜率领的蒙古铁骑攻陷临安,南宋的灭亡已几成定局。
山河破碎,兵荒马乱,有的人彷徨失措,有的人痛哭流涕,有的人在拼死做最后的挣扎,吴兴赵氏宅中却平静地一如往常。23岁的赵孟頫正在书房内挑灯夜战。
(南宋)刘松年(传) 秋窗读易图 故宫博物院藏
得知都城陷落之后,生母丘夫人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梦回当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没有时间悲伤,为了出人头地而发奋读书,这是丘夫人对赵孟頫一直以来的家教。
1286年冬,程钜夫此次寻访所得的20多位江南贤才在扬州集结,这些明日之星中,为首的正是赵孟頫。
坐在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大的客船上,已然决定入仕的赵孟頫却为自己画了这样一幅另类的“自画像”。
(元)赵孟頫 幼舆丘壑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这幅图画的是魏晋名士谢鲲(字幼舆)。出身儒学世家的他潇洒不羁,时人都将他与名臣庾亮相比。
晋明帝尚在东宫做太子时,曾问谢鲲如何看待与庾亮的比较,谢鲲说:“端委朝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如果要置身朝堂作百官的榜样,谢鲲甘拜下风;但如果比的是纵情丘壑之间,谢鲲则毫不谦虚地自谓过之。
“一丘一壑”自此成为了谢鲲的名片。后来当大画家顾恺之为他画像时,就把他安置在了丘壑之间,体现的正是他的那颗林泉之心。
初到大都的众人无不感受到了在蒙古朝廷里安身处事的压力。
虽然忽必烈一见赵孟頫就称赞他是神仙中人,朝廷里关于他更多的,却是“亡宋宗室,不宜侍左右”的流言蜚语。不久,同来的江南大儒吴澄就向朝廷辞归。
(元)佚名 察必皇后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心矛盾重重的赵孟頫作序为友人送行:“吴君之心,余之心也。以余之不才,去吴君何啻百倍,吴君且往,则余当何如也?”
此时赵孟頫若是决定反悔也还来的及,可他却在序的开头说明了自己读书的初心:“士少而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至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也。”
(元)赵孟頫(传)自画像 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年纪正盛,有一身本领尚未施展,不能“甘心草莱岩穴之间,老死而不悔。”
虽然知道前路艰难,他还是想试一试:“吾之所学,于时为有用耶?为无用耶?可行耶?不可行耶?”
赵孟頫的马画学自唐人,又继承了李公麟的优美线条。但他画得没有唐马的肥美,亦没有龚马的羸瘦。黑鬃马肌肉紧实,精神矍铄,已然是找到了伯乐。
(元)赵孟頫 调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时却刮起一阵强风,刹那间狂沙劲吹。一人一马虽然意态坚定,前路却注定不会好走。
入京以前,师友们希望赵孟頫能像自己一样做一辈子的南宋遗民,区别只在于是作那匹瘦马还是种瓜人;母亲希望儿子出人头地,中兴已经没落的家族,至于是为哪个朝廷效力,并不重要。
入京之后,忽必烈和程钜夫希望重用他为新朝治理天下,朝臣和贵族们却担心外人掌权不利维稳,对他处处排挤。
出世与入世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的选择难题,而赵孟頫面对的选择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
他最终选择了北上,也没有随同吴澄南返,驱动他出山入仕的并非是母亲的期望,而是千百年来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就像心向林泉本是他自己的天性,并非是出于要为南宋守节一样。
时代不缺一个隐士,也不多一个高官。33岁的赵孟頫无法满足所有人对自己的定义,而如果遵循了任何一方,他都不会成为后来被世人铭记的赵孟頫。
-参考文献-
房玄龄等《晋书》
脱脱等《宋史》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
宋濂等《元史》
李铸晋《鹊华秋色》
高居翰《隔江山色》
经公众号“吃畫人”授权转载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