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诗人的笔下皆可入诗。作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受尽诗人喜爱,在古典诗词当中频频出现。我国古代的咏竹诗有很多,从魏晋到明清,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文人喜欢引竹自况来表达自我情怀。
竹子空心、竹叶低垂象征着人虚怀若谷;竹身修立挺拔、直冲云霄象征着人刚正不阿、壮志凌云;竹子节节拔高象征着人恪守气节;竹根坚固、竹身质坚象征着人坚贞不屈;竹子历四时而常茂,经严寒而不凋象征着人之顽强和理想之坚定。人们对竹咏叹不绝,实际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追求。
竹子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最早写竹子的诗应是《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子在这里是用来比兴,引出君子。先秦时写竹的诗歌,并未对竹进行赞咏,多是用竹作比兴,或是描绘竹子的自然状态。
魏晋之时,文人多感物吟志,托自然之物抒自己之抱负精神,最有代表的人物当属“竹林七贤”。魏晋之后,咏竹诗逐渐增多;至唐宋时期,诗词中竹的内涵开始丰富,“竹”通常和文人自身联系紧密,达到物我合一之境。此后,竹被广泛赋予人格化意义,成为中国文人人格的化身。
今天,我们选取三首不同时期绝佳的咏竹诗,来解析竹子品性与文人人格的关联。
(一)刘孝先·《咏竹》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南朝诗人刘孝先的这首《咏竹》诗,就是托物言志之作,诗人通过写竹子的高尚品性来表达自我的高尚情怀。竹子虽生在荒野,却不妄自菲薄,仍能高耸入云,正如诗人一样虽不受重用,却仍有远志。生长在荒野的凌云翠竹,即便无人赏识,也保持着高洁的操守,不正如诗人自己不愿自媚求荣的高尚情怀吗?
诗的下半部分将诗人情感表现得更为通透。作为萧管乐器的材料,竹常被制成各种乐器,供贵族赏玩。不管是成为湘妃缠绵情感的象征,还是成为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竹都深以此为耻。竹的真正理想是成为一根长笛,吹出虎啸龙吟之音,这才是它的心声。
而竹之心声何尝不是刘孝先的心愿呢?他何尝不想像竹一样远离世俗,远离权贵,保持着孤傲高洁的情操呢?刘孝先的《咏竹》诗表面咏竹,实为抒怀,是咏竹诗的上乘之作。
(二)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是唐宋时期咏竹文人的代表,他一生写过多首与竹有关的诗词,如《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竹枝词》、《竹之歌》等,可谓与竹颇为投缘。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所写。
在诗中,苏轼借物喻理,很巧妙地将竹与人联系在一起,在物质和精神、美食和美德的比较中揭示哲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率先揭示出竹与人的关系,“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一步突出竹对人的重要性。人若是无竹之节,雅之好,就会沦为俗人,这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鞭辟入里,如果一个人真成了俗人,失了风骨,丢了情操,那么他真的很难回头。最后两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议论,世人又想种竹而得清高雅名,又想在竹前大嚼美味佳肴,世上哪有这种兼得的好事呢?
苏轼借竹发挥,议论精辟,表达出文人士大夫脱俗的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三)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要说最爱咏竹子的文人,清朝的郑板桥可以说是代表人物。郑板桥十分爱竹,他的画中有竹,诗中有竹;他的每一首咏竹诗,都可以称得上是咏竹诗中的佳作。
郑板桥的这首《竹石》题画诗相当有名,传诵度极高。纵然环境恶劣,风吹雨打,雪凌霜欺,都摧毁不了竹子坚韧的身躯。诗人在诗中赞美的正是竹子坚强刚毅、坚贞不屈的精神。郑板桥家境贫寒,加之仕途不顺,一度靠卖画为生,为官时为民请命,得罪不少权贵,但他宁可辞官也绝不向权贵低头折腰。他笔下立根破岩中的劲竹,正是他自己的象征。
它不是墙头草,不是随风柳,是刚劲的竹,它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性;它虽纤细清瘦,但品性高雅,风骨卓然。画中的竹顽强不屈的精神正是郑板桥自己刚正不屈的骨气,竹能笑傲风霜雨雪,同样是郑板桥自己的铮铮傲骨。在诗中,竹已成为诗人的化身,竹之性格就是诗人之性格。这首《竹石》是托竹言志的佳作。
(四)结语
还有很多文人也写过咏竹诗,如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赞美的就是竹子清高自立的个性,以显示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黄庭坚的《画墨竹赞》,“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赞美的就是虚心的精神,咏的是谦谦君子的形象;杜牧的《题刘秀才新竹》中“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也是借竹来称赞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竹一直与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归根到底,这与古代文人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儒家中修身立德、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文人多渴望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自强不息,经时济世。而自然界中的竹之气节与生活中的君子气节十分吻合,所以文人咏竹也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