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
“滚滚长江东逝水,河东河西转头空”
1、拜见
1945年9月27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来到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拜见了麦克阿瑟,留下了这张合影。
麦克阿瑟当时的头衔,是“驻日盟军最高司令”——没错,就是在日本战败投降后,来接管日本的。
这一次的会面,对当时日本民众造成的震动是巨大的。
首先,日本天皇在日本平民心目中就是“神“,“神”是不能轻易见凡人的,这次别说见了,而且是主动拜见。
其次,从照片上看,麦克阿瑟比日本天皇要高大很多,也显得更轻松,更自如,更随意。而日本天皇虽然尽力也想做出一副威严的样子,但从站立的姿势、手摆放的位置来看,还是不难看出他的拘谨和紧张,而更多的日本民众解读出的,是战败的屈辱。
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提到了那次会面,他说当时他给日本天皇点了一根烟,看到他的手在明显发抖。
那天,裕仁对麦克阿瑟说的话是:
“日本国民在战争过程中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所作的一切决定和行动,我是全面的负责者,我也正是因为要听从您所代表的联合国的裁处,来此处访问的。”
但日本的外务省记录中并没有这段话。
事实上,他们第二天甚至禁止这张照片外传,但盟军司令部坚持这么做。
在那次会面后,麦克阿瑟也算是给足了日本天皇面子,不再追究他的责任,只是让他自己发表了那个著名的《人间宣言》,核心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我不是神,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凡人。
这样一个举动,保住了日本军人的颜面,但让日本天皇的威信在平民老百姓心目中大大降低了,同时也能避免刺激日本国民做出其他“玉碎”的举动。
然而,麦克阿瑟却为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埋了一颗大地雷:
日本天皇若不被彻底清算,日本军国主义又怎么可能不招魂?
2、升旗
1983年11月,又一个美国人和日本天皇站在了一起,只是这个人,换成了美国总统里根。
作为政府首脑之间的谈判,里根其实应该会晤的是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但日本天皇毕竟地位特殊,作为一种象征,当然也值得里根前去拜访。
为了显示礼节,裕仁亲自去里根的下榻处,接总统到日本皇宫拜访的。
在皇宫外,举行了两国的升旗典礼,奏了两国国歌。
这张照片,被媒体拍了下来。
那一年,里根72岁,裕仁82岁。
与38年前相比,美国依旧是“世界第一”,而日本经历了战后的挣扎与彷徨后,经济已经开始实现了腾飞,GDP超过了苏联,俨然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所以,美日双方其实已经不是当初“一边倒”的局面了,而是互有竞争,互有需求。
里根访日的目的,是希望日本能够在亚洲事务中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主要是遏制苏联。
但同时,美国又对日本限制美国牛肉、柑橘进口,日本出口美国汽车,以及双边贸易中日元对美元比价的“不公平竞争“非常不满,里根也是带着“施加压力”的任务访日的。
访问的结果,美国是满意的。
牛肉、日元汇率等问题日本答应“从长计议”,再给一点时间,而汽车出口方面,日本同意将“自我限制”政策再延长一年(只是要求再增加17万辆的出口量),而对于参与亚洲乃至世界秩序的维护,腰包早已鼓起来的日本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那一次,里根将18公斤重的“核武器控制箱”一起带到了日本。
他提出的口号是:“用实力求和平。”
3、握手
1988年5月,即将卸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访问了苏联。
在红场,里根邂逅了一批游客。陪同在旁的戈尔巴乔夫笑着示意里根,让他可以问任何问题。
美国的《外交杂志》在2009年公布了一批当时的照片,而这张照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引起了轰动。
因为照片里,和里根握手的小男孩身后,那个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游客”,酷似当时身份还是克格勃特工的普京。
当全世界互联网都在热传这张照片的时候,克林姆林宫并没有对这张照片做出任何评价。
当初拍下这张照片的白宫摄影师坚信那个人就是普京:“你认为苏联人会让普通老百姓接近美国总统吗?”
二、巨人
“巨人,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要以身高论的”
1、散步
1913年,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施瓦茨霍夫罗曼蒂克酒店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
其中一位是大概40多岁的中年女性,她是两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1903年的物理学奖,1911年的化学奖。
她的名字叫玛丽·居里。
另一位是大概30多岁的男性,他还没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物理界早已声名赫赫,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认为,他得诺奖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
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那一年,居里46岁,爱因斯坦34岁。
事实上,是爱因斯坦提议居里到瑞士来度假散心的。因为当时的居里虽然是两届诺贝尔奖得主,却深陷一桩“爱情丑闻”——她与同样是天才物理学家的法国人朗之万相爱了,但朗之万是有妇之夫。
法国的不少八卦小报天天在爆料居里的“绯闻轶事”,曝光她的情书,甚至公布她“对性的渴望”,不少法国科学家都宣布与居里决裂,而更有一些愤怒的法国群众冲到了居里家门外,用石头砸破了她家的窗户,让她“滚出法国”,因为她是个“波兰荡妇”。
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站了出来,公开为居里说话(必须承认的是,爱因斯坦对私生活的态度绝非像他对待科学那样严谨),并且邀请心力憔悴的居里带着女儿一起来瑞士度假,他也会带着孩子去。
酒店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居里和爱因斯坦两家人每天都出去徒步,孩子们在前面玩耍,两位科学家走在后面聊天,大多数时间,他们是在讨论物理问题。
这张照片,就是那时候拍下的。
这张照片,也被很多人称为“物理学界最让人动容”的照片。
对了,走在前面玩耍的一个孩子叫伊莲娜,她管爱因斯坦叫“叔叔”,是居里的女儿。
她在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握手
1930年,梅兰芳率剧团到美国六大城市演出。
很多人被前所未见的中国京剧形式震撼,梅兰芳的演出场场爆满,轰动全美。
5月的时候,梅兰芳率团到了洛杉矶,当时正在拍摄《城市之光》的卓别林久仰梅兰芳大名,立刻赶来拜会,随后还带梅兰芳参观米高梅等电影公司,介绍电影是如何拍摄的。
也就是在这期间,两个人留下了这样一张著名的合影:
梅兰芳长袍马褂,卓别林西装革履,中西两位表演艺术大师,面带微笑,双手相握。
那一年,卓别林41岁,梅兰芳36岁。
1936年,卓别林携带新婚妻子宝莲·高黛到亚洲度蜜月,途径上海,梅兰芳设宴隆重款待。当晚,卓别林提出想看京剧,恰好当晚梅兰芳没安排演出,于是就带卓别林去看了另一名家马连良的戏。
看的过程中,卓别林如痴如醉,不断鼓掌。梅兰芳悄悄告诉他:中国人看戏,到精彩处要叫“好”,而不是鼓掌。卓别林心领神会,之后开始不断和大家一起叫“好”!
1941年,为躲避战乱,梅兰芳旅居中国香港。恰逢卓别林新片《大独裁者》将在中国香港上映,“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电影院都在抢首映权。前两家影院是外国人办的,美国电影也通常是在这两家首映,而“利舞台”是中国人办的,影院经理恰好又认识梅兰芳,便请梅兰芳想想办法。
梅兰芳随即给卓别林拍了份电报,卓别林立刻就回复“同意”,《大独裁者》随后果然选择“利舞台”首映,轰动全港。
不过,1936年的上海一见,是梅兰芳和卓别林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卓别林在“麦卡锡运动”中受到迫害,梅兰芳听闻后非常想见他一面,让他看看自己的新戏《穆桂英挂帅》,但一直没有机会。
1961年,梅兰芳与世长辞,享年65岁,去世前再也没见到卓别林。
3、钓鱼
1959年,海明威在古巴举办了一次钓鱼比赛,邀请了一位“重量级”的参赛选手:
时任古巴总理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菲德尔·卡斯特罗。
这就是两人碰面时的照片。
当时,60岁的海明威已经在古巴定居了20年,身体和精神状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抑郁症,酗酒,出现一些精神问题。
而33岁的卡斯特罗正当壮年,春风得意,刚刚成为解放祖国的英雄。
在那场钓鱼比赛中,卡斯格罗钓了一条大金枪鱼,获得了一等奖。
而这次会面,也是两人仅有的一次会面。
两年之后,海明威将双筒猎枪伸进了自己的口腔,扣动了板机。
在海明威自杀后,卡斯特罗下令将海明威在古巴的故居改造成世界上唯一一座“海明威故居博物馆”。2002年,在开馆仪式上,76岁的卡斯特罗亲自出席,并做了一个半个小时的即兴演讲。
在演讲中,卡斯特罗不断引用海明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中的话,展现了令人惊讶的对他作品的熟悉程度。
而他与海明威的合影,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墙上。
他说,自从海明威死后,他就只能通过照片和他“交流”了。
三、青春
“青春若有一张不老的脸。”
1、金童玉女
这两个人,是很多我们这一代人对“金童玉女”的最早理解版本。
毛宁1969年生人,杨钰莹1971年生人,两人只相差两岁,又一起合作唱了那么多红遍大江南北的对唱歌曲,确实有太多理由被人们期待在一起。
但事实上,毛宁很早就结婚了,而杨钰莹后来也心有所属。
两人一直以“兄妹”相称,从没有什么“绯闻”。
如今,那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两人的演艺生涯也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在娱乐手段如此丰富,新人辈出竞争惨烈的今天,他们也不可能再回到舞台的正中央了。
只是每每看到他们俩的合影,总会有一些感慨。
其实感慨的,是我们自己的青春。
那张旧船票即便还找得到,你的客船,如今又在何方?
2、黄金搭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喜剧电影的“黄金搭档”,我们想到的就是这两个人。
一个好的搭档,好的配角,究竟能好到什么样?就是哪怕作为搭档的主角再红,如果那部电影里没有这个配角,观众总会觉得缺了什么。
吴孟达就做到了这一点。
每当大家在银幕上看到“星爷”的面孔出现后,总会乐呵呵地等着“达叔”上场,两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个“联合品牌”。
尤其是《喜剧之王》,周星驰演出了真正的自己,而吴孟达的演技用“炸裂”来形容也不为过,堪称是两人合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然后,渐渐的,观众发现,星爷的电影只有“星爷”,没有“达叔”了。
里面的是非曲直,有很多种说法,但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
确实是一种遗憾。
曾经的美好,有的就是会慢慢变成一种遗憾。
正如每个人的青春。
3、同龄人
说郭德纲代表我们的“青春”,不科学。
但林志颖是可以代表的。
只是,林志颖1974年生人,郭德纲1973年生人,两人其实只相差1岁。
明明是同龄人的岁数,在一起拍照却可以拍出父子的感觉。
他们两人的年龄和外表,一度也是互联网热炒的梗。
只是,有时候我们是否会忽略了一点:
林志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所以林志颖从小家庭环境优越,15岁就买了人生第一辆摩托车,17岁出道一炮而红。而作为当红偶像,当年的“亚洲小旋风”,他各方面的保养肯定都是非常到位的。
至于郭德纲,30多岁才开始慢慢崭露头角,之前各种颠沛流离讨生活,就像当初一个广告词说的:“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是没什么功夫打理这张“脸”的。当然,那些经历其实也给了郭德纲回报:他现在相声段子里最好笑的那些部分,很多是和他当初经历的老百姓生活有关,因为接地气。
所以,一帆风顺固然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但历经磨难,有时候真的也是一笔财富。
各自有各自的人生,活好就行。
彩蛋MJ和李小龙
这张照片,一度流传很广。
大家都愿意看到,两个领域的巨星能在一起留下合影。
但遗憾的是,这张照片是ps的。
分别是从两个人和其他人的合影中抠出来,拼接在一起的。
这两个人从来没有合影过。
事实上,李小龙去世的时候,MJ也就15岁而已,虽然已经发表过个人专辑,但还处于“杰克逊五兄弟”巡回演出时期。
但这张照片流传广,也说明了大家有多希望两人能有一张合影。
这也是真正的同框照珍贵的地方,能让人唏嘘的地方。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