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朝名将福康安率兵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大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并一度逼近其都城,迫使廓尔喀称臣乞降。此一战,让福康安成为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民族英雄”,更成就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清军凯旋之时,82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亲自《御制十全记》,记述执政以来的辉煌战绩: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其内地之三叛幺么,弗屑数也。
可对于乾隆皇帝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后世却给予了诸多负面评价,认为上述武功中,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更有滥竽充数、强行拼凑,甚至将此作为乾隆皇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历史罪过。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果真多为水分,强行拼凑或者有些根本就不必要发动?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果真就该被认定为“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吗?
我们先同先朝历代比较
被我们评价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数十年征讨匈奴,付出了什么代价?天下户口减半、京城内乱!
汉武大帝刘彻
一代明主唐太宗,征讨一个高句丽就弄得头破血流;盛唐君主唐玄宗拓边的直接后果,就是差点灭了唐朝的“安史之乱”。
而乾隆皇帝自乾隆十二年到乾隆五十七年的45年之间发动的“十全武功”,非但没有引起综合国力的明显倒退,反而让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了3亿大关,国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一。注意,这还是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前提下;还是在乾隆皇帝五次普免天下钱粮的前提下;还是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耗费巨大的前提下。
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乾隆皇帝仍能将大清王朝治理成“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仍能稳固保证自己东亚大霸主的超然地位,能将国土面积稳固保持在1200万平方公里,我们能说“十全武功”多为水分?我们能否定乾隆皇帝的历史功绩、治国水平?
我们再来单独分析“十全武功”
有人认为一个小小的金川地区,就让乾隆皇帝耗费了国库7000万两白银,清军死伤无算,这决不能算是胜利,最起码不能算进“十全武功”。注意,明清两朝于西南地区推行了数百年,甚至让雍正皇帝累到吐血的“改土归流”政策,自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以后才最终完成。整个西南边陲的稳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准噶尔汗国,让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了三次;让雍正皇帝吃尽了苦头。这个几乎和大清王朝成为世仇的边疆之患,不仅仅严重威胁清朝的皇权稳固,更直接影响着清朝国土疆域的完整。乾隆皇帝灭掉准噶尔,控制了天山南北;而后又平定大小和卓,统一西域,并正式将此疆域纳入中国版图,“新疆”的名称由此诞生。仅凭这一项历史功绩,乾隆皇帝就足以比拟汉武唐宗。
有人认为乾隆皇帝发动的“征缅之战”,乃系“不胜而胜”;缅甸则是“不败而败”。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本就是乾隆皇帝硬塞进“十全武功”中的充数战争。但是,当时的缅甸有没有称臣纳贡?有没有主动投降呢?有没有让试图于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就此改变了国家发展路线呢?征缅之战,一举改变东南亚格局,重新确立了清朝于东南亚的宗主国地位,这样的战争不是胜利是什么?
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虽然属于戡定内乱,但这对于维护台湾地区的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牢固统治,意义非凡。
“安南之役”,既是大清王朝作为宗主国需要对安国内乱做出的必须反应,又是其保证东亚霸主地位的必然结果。而且,此战过后,清朝与阮氏安南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两国关系重新步入正常化的轨道,乾隆皇帝对于中越两国双边关系的历史贡献,绝对不容抹杀。
安南国位置
“两平廓尔喀”,乾隆朝悍将福康安率兵横跨喜马拉雅山脉,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一直打到其国都城,迫使其称臣乞降。这是自卫反击战,这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驱逐外敌入侵的正义之战,这才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实际行动。如果这场战争发生于前朝历代,仅凭此战之功绩,就足以确定在位帝王的历史地位。可到了乾隆皇帝手中,怎么就成了“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了呢?
汉朝时期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让我们热血沸腾,可“汉之和亲”的耻辱呢?大唐盛世的强盛,让我们直到现在仍感骄傲,可“唐之结盟”的无奈呢?宋朝的“纳岁薄币,兄弟敌国之礼”呢?明朝固然有着“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的硬气做派,可皇帝还不是被敌国给掳了去。
乾隆皇帝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必“君王死社稷”,他对于国土疆域的态度就只有一句最实际却也最霸气的话:
既不强取他国之寸土,亦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参考文献:《清实录·高宗实录》、《御制十全记》、《清代通史》、《清史稿·属国列传》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