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对大多潮汕人来说,意味着很多。潮汕人将茶叶称之为“茶米”,意思说,茶跟米一样重要,一样是日常必需。
潮汕人家,家家户户都有茶具,客人上门来,第一件事就是烧水冲茶。如果说,米饭填饱肚子跟汽车需要加油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工夫茶的作用类似于润滑油。
对经常外出的我来说,家乡的工夫茶,是对家的怀念,是乡愁的慰藉。随着年岁渐长,对茶的认识也与日俱增。青年时候的茶,中年时候的茶,各有滋味。和朋友喝茶,和陌生人喝茶,甚至是和自己喝茶,各有趣味。喝茶,在家里,在外地,在路上,充满人生况味。
我是在武汉上的大学,毕业后辗转了小半个中国,漂泊十几年。一副茶具随身携带,犹如浪迹江湖的剑客手中的宝剑。我一开口,人家就猜我是广东人,口音这种东西,着实很难改变。看我冲茶,不用说,一定是潮汕人。口音和工夫茶,是我身上挥之不去的印记。
吾乡有俚语云:“坐书斋、哈烧茶”。说的是旧时读书人坐在书斋里,一边读书一边喝茶的闲适状态。一个“哈”字,相当传神,设想一下,一个儒生轻轻吹着手里的茶杯,然后一杯三口,摇头晃脑,回味无穷。当然,这句话应用在当下,也不失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读书那会儿,经常在宿舍喝茶,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武汉毕竟不同于广东,宿舍也不同于茶馆,学校对于喝工夫茶这种费事又费时的生活方式很难理解。同样是在大学宿舍喝工夫茶,在广州上学的同学想喝就喝,但在我们学校却是明文禁止的。即便不少茶具在各种突击检查中被没收了,依然无法阻止大家喝茶的热情。
一套白瓷茶具,一个酒精炉子、一把小茶锅,基本就是茶具的标准配置了。那时候没有网购,茶具都是从家里带来的,物以稀为贵,倘有茶杯跌碎,便心疼不已。
假期结束准备返校,必定要带上四五斤茶叶,看起来是不少,其实喝不到半个学期就完了,后面只能东借西讨,或是让家里邮寄几斤上来。隔壁宿舍的同乡郑兄,每次返校都要扛一袋子茶叶上火车。因为茶叶蓬松,十来斤茶叶便是挺壮观的一大袋子,看起来像茶叶贩子。
刚开始,喝茶的人,多是潮汕同乡,慢慢的,外省的同学也凑上来。到后来,一喝茶,一群人便围上来。我人缘尚可,宿舍里经常是高朋满座。一群人围着茶桌吹牛聊天,一派热闹景象。尤其是到了周末,更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找不到凳子坐的只好干站着。在我孜孜不倦的熏陶之下,大伙由“茶盲”逐渐演变成“茶虫”。
茶客中有高才生、诗人、学生干部,也有补考大王、花花公子、球场痞子,偶尔也有女生光顾,可谓三教九流济济一堂。但见众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也有啼笑皆非的校园段子;或相互取笑,或相互恭维。谈笑声此起彼伏,工夫茶高冲低洒。尽情尽兴之际,再来一杯香茶润润喉咙,真是恰到好处,有如锦上添花。
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城市,夏夜闷热至极,难以安寝。有时候,在走廊纳凉的同学无所事事,便拿出茶具,摆起龙门阵。秋天喝茶,别有一番意境,窗外黄叶翻飞,窗内茶香四溢。到了冬天,体会更深,外面冰天雪地,室内热茶烫嘴。
喜欢喝茶者,多是性情中人。只有情投意合,才会推心置腹,不计环境恶劣,忽略长夜漫漫。“寒夜客来茶当酒”,纵然无酒,也是开心的。
后来工作,出差或是旅行,一套工夫茶具总是不厌其烦随身携带。人在他乡,有精彩也有无奈,一杯工夫茶入口,便觉得内心有了少许的慰藉。
坐火车,长路漫漫总是让人倍感无聊,还有什么比喝工夫茶更有意思呢。安顿妥当后便拿出茶具,接来一瓶开水,自斟自饮自得其乐,虽有不足,但聊胜于无。有时候,旁边的陌生人会饶有兴趣凑上来,聊几句,喝几杯茶。
出门在外的人,多是低调戒备,彼此遵循着这个世界的安全法则,话题展开但有保留,能聊上几句已属难得。偶遇相谈投机者,交换名片,很大部分原因是兴之所至而非需要,过后没有人会真的打电话。萍水相逢的交情,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展开的短暂交往,流星一般的光亮,稍纵即逝。应了阿庆嫂那句话——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其实,那些当年一起秉烛夜谈促膝谈心的朋友,何尝不是这样?同窗数年不外乎也是一种短暂联盟,十几年后的今天,流落四方各安天命,目标方向若无交集,联系自然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例行公事一般的的贺年短信。记得毕业后的十年,在广州邂逅当年大学同宿舍的老五,一起喝着工夫茶,一起回首往事,不由感慨人生如梦。离别之后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如此珍贵。
多年漂泊之后,终究是返回家乡,娶妻生子,生活步入正轨。家里的茶,体味更多的是一种实在的家常味道。
“食饱无事哈烧茶”,是家里的保留节目。饭后,烧一壶水,喝几杯茶,看一会电视,有事没事聊几句,生活平淡之中却又带一点写意。有时喊孩子过来也喝一杯,他乐意就喝,不乐意也不勉强。年迈的父母在喝茶的时候,喜欢絮叨一些陈年旧事,那些零碎的时光片段,又一次闪现出光亮。
有时候,一个人喝茶,会想起从前那些喝茶的场景,宿舍、车厢、租房、酒店。喝茶这一个环节,把自己这么多年流浪的脚步串联起来,拼凑成一段五味杂陈的人生。而那些曾经围绕茶桌一起喝茶的人,那些形形色色的朋友、陌生人,最后都变成匆匆过客。
人的际遇,因为喝茶,有了联系与关系,也可以在茶里面找到一些共性或者哲理——冷暖、厚薄、远近、高低。未必是人走茶凉的薄情,终究是渐行渐远的注定。
细想起来,一路的茶香,有一种相忘于江湖的人生况味。
作者:江育彬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