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总是想要快速成长,变得更加“职业化”,更加“靠谱”。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一个特别不起眼,但一定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迟到。想变得职业化,敬畏时间是基本原则,不迟到是基本操作。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迟到”似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关乎到两个能力和最终的靠谱程度。
1.规划的能力
有些人会说,迟到,有时不是“人祸”,而是“天灾”。“不是我故意迟到的,是今天下雨,路况不好。我也没想到会这样。”
提前算一算,从家里到办公室,有几种出行的可能性。比如地铁、开车、打车。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从家到地铁站,从地铁站到公司,时间都是可控的。唯一不太可控的,是到站后地铁刚好开走了。而这个“刚好”的时间,可能也就是5分钟的差别,不会是50分钟的差别。
所以,坐地铁上下班,可能平均时间是45分钟,算上“刚好”的时间,99%的可能性,时间应该在40-50分钟。
车,很舒适,可能平均时间也是45分钟到办公室,但是稳定性不高。如果车少,都是绿灯,很快就到了。万一高峰期堵车,可能20分钟就在路上等着了。所以开车的实际时间,可能是25-65分钟。
因此想要9点准时上班,规划的时候,就不能把平均45分钟当成规划,而是要至少提前65分钟出门。
打车也很舒适,但稳定性可能更低。因为不仅取决于路况,还取决于同时叫车的人数。打车,是开车的不稳定性加上等待的不稳定性。
所以,到底要怎么规划,才能让自己尽可能花比较少的时间在路上,又能保证不迟到?
比如说,可以这样:因为周一很多人出来办事,路上会很堵,周五大家也都想放松聚会,也会很堵,就坐地铁,其余几天打车或者开车。
让自己舒适度高,花时间少,还能不迟到,需要规划能力。
2.优化的能力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来没有误过航班,说明你在机场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但是,大部分情况这样是值得的。因为和误机带来的影响相比,等待的时间算不了什么。所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自己的出行。
多出来的半个小时,能不能利用起来做点什么?
比如,回复邮件,听书看书,琢磨思考。去见客户的时候也是,要求自己提前半个小时到。因为如果要求自己准时到,那结果一定是“平均”准时到。这不可以。
优化的方法,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为了不迟到,这些投入是值得的。
3.你自己准备以什么样的“靠谱度”,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比如,一个人上班,总是一天提前10分钟,一天迟到10分钟到办公室。明明是平均在9点到达岗位。是的,但是你依然有一半时间是迟到的。
甚至有的人会说,周一9:18到的,周二8:38就到了,周三9:00准时到的,平均时间可是8:58啊。是的,但是你依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迟到的。
成功人士迟到的概率换算起来,每4000年只能迟到3—4次。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追求极致,要求自己极度靠谱。
所以,对客户、对老板、对朋友、对家人说出“我从不迟到”五个字时,代表的是一种沉重的承诺。
不要小看迟到这件事情。
这背后都是非常严苛的职业化训练,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是一刀刀雕刻出来的。规划能力、优化能力,以及要求自己必须靠谱的心态,这些都有了,才可能把一件小事做好。
不管是在家工作还是去办公室,都从每天早上准点起床,准时上班开始。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