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情人节,因为新冠肺炎的疫情,绝大部分人都宅在家,情侣们无法像往年那样,携手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度过一个浪漫的节日。 为了抗疫的最后胜利,大家暂时只能忍一忍了。等疫情过后,“和我在上海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也不停留”。至于去哪里走一走,这本由文汇报记者采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
外马路:港口老码头升级为时尚消费地
马当路:青石里弄,一片新天地
以金陵东路为起点,沿着马当路一直走,K11、新天地南北里、新天地时尚、沿路边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和跳蚤集市,都使这条不足 2000 米的马路够行人流连一整天。 每个天气晴好的周末,这条路因为游人如织而充满活力和生机,突然一个不经意的拐弯,误入附近居民的传统里弄住宅,似乎又能窥见一番 20 世纪中期石库门人家人间烟火的模样。穿过徐家汇路,蒙自路则承接马当路一路通到黄浦江北岸,抵达位于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的世博会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就这样,20 世纪与 21 世纪无缝连接了起来。
复兴中路:这里有海派风情的浪漫诠释
人有判若两人,路也有“判若两路”。复兴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并不算很长,城市节奏、文化风格和市井况味,却是大相径庭的。马当路以东的复兴中路,充斥着石库门的烟火气;向西,以陕西南路口陕南邨为界至汾阳路一带,也是菜场和小店遍布,鸡犬相闻。在这两段复兴中路间的那段路程,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思南公馆、花园公寓、伊丽莎白公寓、黑石公寓、克莱门公寓、米丘林公寓……各种各样的欧式住宅云集,便是这段的特色。 复兴中路曾经名为辣斐德路,1945年更名为复兴中路。在上海人的儿时记忆中,这一带的弄堂都是宽直的,弄堂口也没有小书摊、小皮匠之类。入夏,天气热起来,走在树影斑驳的路上,总能听到不远处音乐学院教学楼里传来的练歌声。有人在正午的阳光里,无声地骑着脚踏车路过一棵棵悬铃木。 一些网红店也喜欢选择在此集聚,看中的正是这条路的文化底蕴。可贵的是,它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在这条三四公里长的马路上漫步,很容易让人顿生一种由奇妙融合所带来的幸福感。
思南路:以书香构建城市人文中轴
自复兴中路起沿着思南路一路往南,沿街的繁茂梧桐夹道,枝叶在半空合围,挡去闹市喧哗。微风拂过,婆娑树影斑驳,洒下片片碎金。两边排开各式老洋房,卵石墙面、红瓦红窗、铸铁阳台,镌刻着历史的皱纹,却有着超然于时间的优雅底气。不夸张地说,这条马路上,几乎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花园都是一个传奇。 曾风云际会的思南路,底蕴深厚。这片享有“中国第一座露天博物馆”美誉的历史街区,生长了百年的老宅群落,集中了上海最多的花园洋房品种。如何让这些攒足范儿的地标继续抽枝吐绿?思南路近几十年来的规划回应,日渐造就了典型的城市更新范本——从“保护与再生”的专业改造思路,到思南读书会、思南书局深耕“书香思南人文中轴”,再到名人故居导览、思南赏艺会、思南美学课等艺术创新因子的注入,一条马路解锁多种跨界打开方式,与市民的日常图景深度互动,“思南现象”成为业内瞩目的文艺爆款IP。 无怪乎,越来越多人感叹:有一种美好生活,叫思南。
汾阳路:在马路铺就的五线谱上,奏响时间的乐章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汾阳路,那一定是:音乐的符号无处不在。 音乐为它染上浪漫的诗意,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店、巷子深处的文艺场所……悠扬的琴声和歌声从中传出,通过密密匝匝的青绿树枝,荡漾在马路上。不经意间,便能邂逅背着大提琴、小提琴或手风琴的学子。 汾阳路上的故事,宛如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短短815米的五线谱上,奏响时间的乐章。
武康路:时光纵无痕,旧梧桐年年有新知
武康路上,旧梧桐像是时光机。不论季节,只消细碎的阳光从枝桠错落间倾泻一地,俯身拾起的,就是流金岁月。密丹公寓、美杜公寓、开普敦公寓、武康大楼……一楼一型格,梧桐树边满是“任意门”,出入其间,文艺男女、考据爱好者、网生代创业人,随时切换身份。在发展中抹去额外的印迹,许是武康路的妙解之一。如此,时光纵无痕,梧桐树却能守着旧雨会新知。
愚园路:弄堂穿呀穿,遇见远方遇见诗
18年前,轨道交通二号线通车,静安寺到中山公园段,一大半与愚园路同行。8年前,不断生长的二号线一路串起了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四个航站楼、一座高铁站,全长64公里的它傲视国内“同行”。转眼2016年,就在这个路口,全路段贯通的1 1号线轻轻错身,向南去到迪士尼,往北跑进了江苏昆山,全长82.4公里,世界第一。 愚园路上,远方只在须臾间。 即便不远行,老住户也会告诉你,全长2.7公里,横跨静安、长宁两区的愚园路,是花园弄堂博物馆。弄堂间穿行,会有电影里一幕出现:忽而光影斑驳,抬眼,望见了大历史;不知哪家琴声叮咚,过路少年驻足,一颗种子悄然落下。 弄堂穿啊穿,就这样遇见远方遇见诗。
圆明园路:灯火阑珊安宁处 历史的书写不断重新开笔
从四川路桥到外滩,可以一路直行。但总有人喜欢向东穿过南苏州路,绕道圆明园路去外滩。 想看外滩的源头,就要来这里。踩上圆明园路深色九龙清花岗岩路面,也就翻开了上海开埠历史画卷的册页。在这条路上,能找到外滩地区最早的西洋建筑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繁华如梦的外滩,从这里发端。 卧在两排14幢久经沧桑的老建筑之中,圆明园路像一个天然的缝隙,过滤了江涛、车流和泱泱人群,吐纳城市的旧梦与新象,也把人瞬间送回很久以前。“外滩源”,有讲不完的故事,而故事也不妨从圆明园路说起。 藏在外滩后的小马路,时光随手一提,都是念念不忘的光阴故事 去圆明园路最好是傍晚,海鸥飞过头顶,霓虹照得水面如银。经过阑珊灯火,圆明园路一派安宁。老建筑门口站着保安和黑衣服务生,透过他们身后的巴洛克拱门,迎面而来的风扯着时间的进度条,迅速地后退。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
多伦路藏在一片闹市中,路口浅灰色拱形石牌坊掩在树荫下,稍不留意就能走过头。 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交汇,“L”型的多伦路像一只老电话的传声筒,挂在四方市井里。“叮咚”“叮咚”,踩着三轮单车的老伯摇着铃铛穿过。繁华都市里听见此声,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抬头看多伦路的石牌坊,“海上旧里”四个大字跃入眼帘,往里走,人文故居和文博店铺接踵而来,青鼓鼓的弹格路凝成一个个记忆的落点,摁进脚掌。路上,能够寻觅1930年代中国“左联”作家的音容,能够找到华洋交织的文化形态、经世致用的文化性情。 从印着“窦乐安路”的老路牌开始,多伦路将它的传声筒贴近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
南翔老街:复现江南“赛苏城”
提起南翔,世人皆知云翔寺、古砖塔、古猗园。然而历代兴衰相替,延续至今,也不过一窗风景。到了1949年前,南翔老街虽说依然店肆林立,另一面也现出破损民居、衰败陋巷的颓唐。 改革开放后,老街有了新发展,但年久失修的旧屋,也有不少成了危房。如何激活历史留存的珍贵遗产,用今人的方式,重现老街繁荣的风貌?当金字招牌被擦亮,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复原,日渐消失的回忆在欢颜笑语重新徜徉,人们才醒悟,原来一砖一瓦的风情,一直铭记在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