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远航活动就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的航海总指挥都由郑和担任,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我们都知道,永乐皇帝朱棣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帝位,史学家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具有史料支撑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宣扬明朝威德,而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寻找朱允炆下落这一原因则缺乏可靠史料记载。
不管郑和下西洋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但是如果没有明朝强大的经济背景和科技条件做依托的话,下西洋这件事根本不会成立,所以说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成熟,经济条件的支撑,都是郑和能够数次开展航海行动的必要条件。那么,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所带的都是什么东西呢?比较普遍的有丝绸和瓷器,这是我国的特产,用这些东西换回我们当时比较短缺的香料、宝石和各种异宝等等。
不过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船队除了士兵、医者和厨师等人外,还带上了一批老妪,并且这些老妪在每一次出使西洋时都是必须得带的,这件事情令大家很费解,有人认为要带也应该带年轻的,她们年富力强,能帮助船队做更多的事情,比起老妪她们在船上起的作用更大,但是带老妪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一般情况下,按照古代的习俗来看,除了客船,像商船、战船的话是很少带女性的,其实这些老妪对于郑和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作用。
这些婆婆的起居并不是和军士们在一艘船上的,从这点看郑和对于老妪们非常的尊重,毕竟大家都在一个船上会多有不便,所以郑和特意为老婆婆们打造了小船,为了她们的安全还加派人手时刻保护着。虽然她们不能打仗,好些重活也做不了,但是胜在她们每个人都有别的手艺,那就是缝补,原来郑和带到船上的婆婆们她们真正的身份是裁缝!她们人人手巧,主要的任务就是为船上的官兵服务。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带着很多的士兵,他们各司其职,保证船队能够顺利在海上航行。每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郑和都会提前打招呼经过同意后上岸和西洋各国互相交换各自需要的物品,一方面是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也开拓了眼界,看到了在大明朝看不到的风土人情和奇珍异宝,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大明朝军事力量的代表,他们所展现出的风貌代表了明朝,而这些首先透过通过士兵的衣物来展现的。
郑和下西洋时大概整个船队有两万余人,在海洋上航行太久士兵们穿戴的衣物势必会出现破损的地方。不需要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大多穿的是常服,一般由棉麻制成,棉麻质地的衣服极容易磨损,耐久性和现在的衣服相比也很低,一帮大老爷们使惯了刀枪剑戟,让他们自己穿针引线缝补衣服基本上做不到,即使能够勉强自己缝补,相信质量也是不过关的,这个时候郑和所带的这帮裁缝婆婆们就派上了用场。
毕竟如果郑和带着一帮衣衫破烂或者表面粗针大线的衣服去见西洋各国的人的话,不仅显示不出大明士兵的气势,更会让别人看了大明的笑话。还应该注意到的是郑和除了所带的这些负责缝补的老婆婆,还带来两个稳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生婆,这就更奇怪了,船上除了几十个老婆婆之外再没有别的女性的存在,怀孕的妇女在船上更是绝对不可能的存在了,那稳婆的存在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其实接生婆的存在主要是明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接生的技术传播到外国去,让中国医术在世界上发扬光大,救死扶伤。果然郑和带去的这两个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很受海外的人的欢迎,在他们看来中医是一个很神奇的技术,能让难产的孕妇顺利产下孩子,大大减少了生育所带来的的死亡率,郑和带的接生婆人数虽然很少,但是让外国人看到了希望。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带去的经济利益倒是次要的,重要的应该是我们中国的各种技术,让西洋各国看到当时的明朝在经济、医学、造船、航海各个领域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这些高超的技术对西洋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谁也想不到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实施了海禁政策,开始了闭关自守,如果不这样做,说不定之后的世界局势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