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
1910年也就是清宣统二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比较出名的有“汪精卫刺杀载沣”“霍元甲逝世”等等,其中有一件事却鲜有人谈起,此事就是东北鼠疫事件,这场大瘟疫持续了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
1910年东北防疫人员
经过
大家对于“鼠疫”这个词可能并不陌生,可能更多联想到的是欧洲的黑死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1910年的东北鼠疫事件,就很有可能是经中东铁路传至哈尔滨,而起因就是有人吃了带有鼠疫的老鼠肉,然后坐上了这趟列车去了哈尔滨。
中东铁路
1910年11月初,当时哈尔滨的傅家甸还只是有一两例被感染者,但是一个月之后就猛增至数百人,当时由于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再加上防疫常识还并不普及,导致有些患者家属,将患者尸体仍在街上,特别是当时被临时征集的相关工作人员,不听指挥不佩戴口罩,将口罩挂在脖子上,又导致了传染的加剧!
防疫人员
疫情加重以后,伍连德医生被派来制止疫情,而此时的伍连德医生就像是我们今天的钟南山教授一样,时光重叠是多么的相似,当伍连德医生到达哈尔滨之后,通过实验确定是鼠疫之后马上向北洋政府做了上报,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等。
防疫厅
之后伍连德医生又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在哈尔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此命名为“肺鼠疫”;此一刻是不是非常的熟悉,与今天的“肺炎”是多么的相似,真的是又一次的时间重叠,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成本费仅需当时国币2分半钱。后来,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鼠疫研究会上,各国一致赞成采用这种口罩。至今,医务人员仍在使用这种口罩,并称之“伍氏口罩”。
伍氏口罩
转眼至1911年1月,此时是疫情最危急的时候。 在伍连德的指挥下,进行分区隔离,派遣医生定点驻守,发现感染者马上隔离,为了成功地执行分区防疫计划,并派驻军队实行交通管制,分化区域离开本区的人员需要申请特别通行证。使得“任何人偷越封锁线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这也十分高效的阻隔了疫情的传染,并且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疑似病房’的提法是伍连德首创的,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当时如果连续七天体温正常就会解除隔离,如今我们是十四天甚至是更长!
防疫人员
当时由于临近春节,导致在外客商和很多人员返乡,为了不扩大疫情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于1911年1月14日停驶,俄国控制的东清铁路,其二、三等车于1月19日停票,头等车采取检疫办法。东北境内的交通基本停顿下来。山海关是从东北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1月13日清政府还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凡是经此南下的旅客都要在此停留5天予以观察。这些措施是如此严厉、如此彻底,以至于太子太傅、钦差大臣郑孝胥从东北返回时,也毫无例外地在山海关停留5日后才得以返京。 1月15日,陆军部更派军队驻扎山海关,阻止入关客货;1月21日,又下命令“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蔓延”。至此,关内外的铁路交通完全断绝。“当时天津卫生局专门制定了查验火车的章程,甚至要求连进贡的贡品也必须检查,而随着口罩,隔离,检测陆续的开始执行之后,疫情蔓延情况也逐步得到控制,此三板斧一直沿用至今!
防疫站点
时间转眼到了1月31日,随着严厉的防控措施下达之后,东北鼠疫得到了很大的缓解,至1911年3月1日午夜,当鼠疫死亡人数为零的报告传来时,坐落在哈尔滨傅家甸的防疫总部内一片沸腾。几日后,鉴于鼠疫死亡连续多日为零,防疫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事件回顾“五大警醒”
疫情之初,由于认识不够充足导致大批人员有口罩也不戴,造成了传播加剧,所以这第一警醒的就是给我现在依然不重视疫情的人,必须要戴口罩!
第二大警醒,那就是远离野味,1910年东北鼠疫事件就很有可能是有人吃了带有鼠疫的老鼠肉,之后才造成了传染!
第三大警醒,配合隔离,配合检测,如果当时不是隔离的及时以及严格,那可能鼠疫还有蔓延很久!
第四大警醒,隔离期间不要乱跑,人家太子太傅、钦差大臣郑孝胥都老老实实听话,咱们这些普通人而且还是现代人怎么就不能遵守点规则呢?
第五大警醒,要耐得住时间的磨砺,人生总有寂寞,我们都在期待疫情过去的那一刻沸腾,所以别出去添乱,少点添乱的我们就能快点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