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吹起反秦的号角,起义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在众多起义军的队伍中,有一支队伍却非常引人注目,不但成为反秦队伍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而且也成为流传千载的美谈,这便是项氏叔侄(项梁、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
这八千兵难道真的都是项氏子弟么?项氏叔侄又是凭借怎样的影响力将他们集结到一起的呢?
一、逃亡贵族
项氏,本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将,因受封于项(今河南项城一带)而得姓。
战国末年,秦军大举攻楚,楚国大片领土尽归秦国所有。项氏一族也在此期间,为躲避秦军的威胁,也同楚国大部分贵族一样一路东迁,他们最后的落脚点停留在了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一带)。不过,秦朝的大军并不有让他们“等”太久,很便便携吞万里如虎之气势,攻杀了过来。
公元前223年,名将项燕战死于泗水郡蕲县(今安徽宿州一带)之南,楚军彻底溃散,楚国灭亡。项梁带着十岁的项羽同一些族人一样散落在下相县,过起了平民一样的生活。
刘邦和项羽,此时一个位于彭城西北、一个位于彭城东南,相距不过四百里而已,就是这两位“老乡”后来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作为名将项燕之子,项梁文韬武略、兵书战策自然都是有所涉猎的,不过地位的落差还是一时间难以接受。所以,在一次与人口角之后,项梁出手杀死了对方,结下仇怨,无法继续在下相待下去了。
于是,项梁又一次带着项羽逃亡。这一次,他们越过了大江,来到了东南的会稽郡吴县。
二、民间领袖
常说“树挪死,人挪活”,项氏叔侄的这一次逃难确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会稽郡本是吴越之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所占,秦灭楚后置郡,大致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地区、浙江大部地区,吴县是其郡治所在,大致在今江苏苏州的吴中区一带。此时尚有吴越遗风,民风彪悍、好勇斗狠,游侠之风盛行,战国时的主从依附观念尚在。虽不能如战国时期般养士,但依旧会因财力、物力、人格魅力等原因形成一个个“社团”。
项梁本是名将项燕之后,在江东亦有一定的威望,加上他为人仗义、才能出众,很快便聚拢了大批贤士大夫,甘愿归于其门下。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当地的很多大事也都由他来出面主办,他俨然成为了当地的民间领袖、头面人物,连郡县长官都要高看其一眼,与郡守、县令把酒言欢更是不在话下。郡中豪杰莫不听从其指挥,甚至很多豪杰以受命于项梁为荣,未被项梁看中为耻。
项梁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组织训练子弟,观察可用之人,考察他们的能力。项羽也在这个过程中长大成人,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天生一副神力,吴中子弟,无不惧怕于他。
项氏叔侄在吴中的威望和势力,已足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两次巡游
两次秦朝皇帝的巡游,也许对项梁的影响并不算大,但是却极大地刺激到了项羽的神经。
1、秦始皇第五次巡游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进入会稽郡,路过其郡治吴县,项氏叔侄闻讯亦出来观瞻。远远望去,虽看不清始皇帝长得何等模样,但那长长的车马队伍却也足以震憾人心。
突然,项羽冷冷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说,秦始皇也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闻听大惊,忙捂住项羽的嘴,说道:“不要乱说话,这会给全族招来无尽的祸患。”可嘴上虽然这么说,从此以后,项梁倒是对这个侄子更加另眼相看了。项羽有非凡之处可见一斑。
2、秦二世巡游之旅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崩于沙丘,二世胡亥即位。
忆及父皇的六次巡游,虽然辛苦,但风光场面却让他心动。于是,在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春天,胡亥带着文武百官开始了属于他的巡游之旅——北上辽东、沿海南下,过泰山、望琅琊,越长江,抵达会稽郡,四月,走南阳武关道回咸阳。此时,距离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仅仅三个月而已。
作为二世巡游的重要一站,会稽郡的热闹程度自然也会引来项氏叔侄的驻足旁观,“彼人”已换,“新人”刚立,但却不知项羽此时又发表了什么高论,只知道,距离他们起兵的日子也不远了。
四、借头一用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兵,关东大乱,会稽郡自然也不可能置身度外。
郡守殷通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之人,见此情景,决定带头反秦。为此,他特意召来“民间领袖”项梁,商议大计,说道:“大江以西已纷纷反秦,此乃天要亡秦的节奏,正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则受制于人,我打算起兵反秦,以你和桓楚为将,统领军队,成就大业。”
殷通此举倒也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是他找错了人,项梁为这一天早已准备多时,反秦本是他心心念念的大计,他所等待的不过是一个时机而已,恰巧殷通给了他这个时机。
由于桓楚此时正逃亡在外,项梁便以“项羽与桓楚私交甚厚,知其所在”为由,召项羽前来相见。殷通不知深浅,便请项羽进见。可让他没想到的是,项羽进来不久,见到项梁一个眼色,便拔剑斩下了他的头颅。随后,项梁手中提着殷通的头,身上挂着郡守的印,站在府中,发号司令。
一时之间,群龙无首,郡守府中乱作一团,吵吵嚷嚷之间,项羽又斩杀了一百来人。事到如此,还哪里有人敢不俯首听从,项氏叔侄反秦的号角就这样吹响了。至于郡守殷通本意是否是反秦,又有谁会在意呢?他的头颅倒是被项梁“借来”,成为了他们反秦决心的明证。
五、八千子弟兵
项梁召来平日里追随自己的地方豪杰、贤士大夫,还有会稽郡和吴县的大小官吏,表达反秦意愿,征求他们的意见。民间势力早已唯项梁马首是瞻,吴县县令郑昌也站出来表示大力支持,于是,在众人的推举之下,项梁成为了新的会稽郡守,号令全郡,共诛暴秦。
随后,项梁命人下去接收会稽郡所辖各县,并开始动员征兵。最后,在项梁的精挑细选之下,形成了由八千精兵组合的强大军事力量,这便是后来常常被人提及的项氏八千江东子弟兵,其各级军官亦是由会稽郡地方豪杰而组成的。
所以,从一开始,项氏叔侄的军队便展现出了与其他起义军截然不同的战斗力,无论是单兵战斗力、执行力,还是忠诚度等等方面,都显现出了高人一等的层面。江东子弟兵也成为了项氏立足的根本,楚国的核心力量,是后来在战争中能够多次以少胜多的基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