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后期,东欧腹地的局势因金帐汗国衰退而变得破朔迷离。今人回看俄罗斯历史,往往将莫斯科公国作为故事的主线,但这种情况至少在当时还不存在。1471年的希隆战役,就是此类冲突的典型。
莫斯科公国的旗帜
当时的莫斯科人,不仅需要提防金帐势力的反攻倒算,也势必面对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加上西面的立陶宛和南方的热那亚殖民地,共同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局面。但无论是大公、总督、首领或是大汗,都不过是居于顶层的政治结构。他们以来源复杂的军事集团作为中坚,统御着底层的众多斯拉夫农民。因此,每股势力哪怕只求自保,也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到底层基本盘支持。考虑到宗教文化因素,代表东正教势力的莫斯科与诺夫哥罗德就最有发展潜力。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标志
自1385年的库利科沃战役开始,莫斯科的扩张就已成为定局。依靠帖木儿北伐摧毁金帐都城,这个长期担任俄罗斯藩属首领的邦国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空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他们,便控制了诸如梁赞这类周边城市,并逐步成长为难以压服的地头蛇力量。同时,由于蒙古委任统治的影响,其军政层面的组织技术又多少受到感染,已经和传统的罗斯文明拉开差距。只是考虑到己方间的实力对比,他们还是明智的选择先向北方扩张。
诺夫哥罗德的经济明显好于其他俄罗斯城市
此时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脱胎于旧的罗斯式公国,并长期受到西方赶来的德意志与丹麦商人影响。由于在蒙古浩劫中明哲保身,他们的传统政治架构没有受到干扰,并在最大程度上延续着古罗斯文明。所以,他们虽然因地理因素而土地更为贫瘠,但还是靠着毛皮贸易致富。同时,逐步升级为共和制的各个城市,在内部维持自治。相比日益集权的莫斯科邻居,会显得松散不少。这也为他们的军事弱势,埋下根本性的伏笔。
莫斯科大公与他的波耶尔亲卫队
当然,后人总结莫斯科的崛起,往往会根据结果判定为是君主集权的制度优势。忽略了封建制在东欧的发展,为莫斯科这样的落后地区积蓄了更多力量。如果大公需要领兵作战,就不能不仰仗麾下的波耶尔军事贵族。这些人的权力和地位,恰恰是在蒙古入侵后才得到提升。大公也依靠这个阶层,组织起自己的权力架构和蒙古式骑兵军队。其动员速度和战斗水准,都胜于过去的罗斯乡绅。
诺夫哥罗德的军事力量跟接近罗斯传统
相比之下,遵从旧制的诺夫哥罗德却没有这层机制,因此在实际动员能力层面落入下风。他们当时的主要策略,是委身服从莫斯科当局的遥控统治,期望以自身的经济价值谋得生存。但面对沙皇伊凡三世的步步紧逼,终于发现自己实际上只是砧板上的待宰羔羊。考虑到金帐势力不振和沿海德意志商人的不闻不问,就只能向波兰-立陶宛求救,并将自己对莫斯科的效忠转嫁到对方头上。甚至准备为此放弃东正教信仰,改为加入天主教世界。
波耶尔贵族们的主要近战武器
得到消息的伊凡三世,便以诺夫哥罗德违约背盟为借口,着手准备军事行动。同时,由于获得东正教会的支持,在道义上也居于优势。在与立陶宛达成不干涉协议后,派出5000人的封建军队被迅速调集起来,并由克霍姆斯基王子率领开往北方。除了莫斯科本部的人马,也有其他藩属城市提供的各类部队和鞑靼雇佣军。其中,各类骑兵又占据了军队的大部分,只有少量步兵是准备进行攻城的工兵和火器技师。由于像蒙古人那样依靠大量马匹机动,莫斯科军队的推荐速度极快,几乎没有给诺夫哥罗德方面以任何获得外援的机会。
深受蒙古战术影响的波耶尔骑兵
7月17日,莫斯科方面的侦查骑兵发现了大队敌军,正在希隆河岸附近集结。其规模非常庞大,多达20000-40000人左右。然而,他们完全是依照罗斯旧俗组织起来的部队,以临时动员的民兵的为主,并由自己城市的商业贵族带到战场。除了少量的骑兵部队,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步兵,且装备良莠不齐、训练水平也差强人意。按照常理,这样的武装结构更适合据守城市待援。然而,由于莫斯科人已经通过贸易等手段获得了欧式攻城炮,让许多城墙显得异常脆弱。这也迫使诺夫哥罗德人必须走出城墙,到旷野中进行抱团决战。
诺夫哥罗德的军事架构几百年来没有什么长进
类似的情况,也曾在13世纪的俄罗斯大地上发生。当时的蒙古西征军,同样以骑兵面对大量聚集的罗斯步兵。讽刺的是,200多年后的进攻者,正是当年硬抗入侵者的中流砥柱后裔。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受害者,恰好是当年躲过兵灾并直接向蒙古称臣的群体后代。因此,这场很少有人注意的战斗,就成为俄罗斯人终结古罗斯文明阶段的告别演出。
精锐的莫斯科波耶尔重骑兵力量
战斗开始后,克霍姆斯基王子下令由鞑靼骑兵首先出战,并以游牧战术执行打了就跑的策略。诺夫哥罗德的各支联军,都由自己的城市贵族指挥,完全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在使用弓弩逼退了鞑靼人后,就有小队贵族骑兵发起追击。其他各支分队也在稍后陆续加入,并因为步骑兵前进速度不同而造成了很大混乱。结果,有超过半数人在匆忙中进入了莫斯科军队的伏击圈。大批波耶尔贵族骑兵从几个方向杀出,先用弓箭射杀失去阵型保护的骑兵,再挺着长矛冲入同样脆弱的步兵阵线。
诺夫哥罗德人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时,诺夫哥罗德军队已完全陷入了自己无法缓解的糟糕局面。部分城市贵族期望能与莫斯科方面媾和,因此让麾下的精英骑兵不要同对方主力交手。至于那些完全没有知情权的步兵,还在源源不断涌向前方,并与败退回来的友军撞在一起。莫斯科和鞑靼骑兵,就抓住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向着密集人群大开杀戒。最终,他们用2小时结束了混战,造成12000名诺夫哥罗德民兵死伤,将包括大量贵族在内的2000多人俘虏。共和国的军事能力也基本上被摧毁殆尽。
希隆旧战场上出土的大量铁箭头
战后数日,诺夫哥罗德以孤城动员部队再次抵抗。但数量大跌的他们,在士气层面更为低落。面对组织水平和军事理念完全胜于自己的莫斯科人,又被轻而易举的击溃和消灭。至此,诺夫哥罗德的灭亡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俄罗斯手抄本上的诺夫哥罗德遭攻占
为了犒赏功臣,伊凡三世将占领区内城市和很多土地都赐予波耶尔贵族。此时的他也下定决心,要将权力逐步从封建领主手中夺回。但无论莫斯科内部的局势如何动荡,都已经和诺夫哥罗德关系不大。作为俄罗斯历史上罕见的商业共和国和旧罗斯文明的坚守者,他们的偏僻地域及落后属性,注定无法抵御全新的莫斯科人攻略。
商业工业国的资产成为莫斯科贵族的战利品
也是依靠吃进共和国的北方领地,莫斯科才真正成为可怕的地区大国。伊凡三世这才有底气在稍后宣布自己是罗马凯撒的继承者,并着手将金帐汗国的影响力也彻底驱逐出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