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飘落,满地金黄,申城又到了最美赏叶季。为了顺应市民对“满城尽是黄金叶”美景的期待,市绿化市容部门表示,今年的“落叶不扫”景观道路再次调整扩容,目前已增至34条。图为昨天,孩子们在上海音乐厅前的银杏林玩耍。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影
申城新一季的“落叶季”如约而至。市民对“满城尽是黄金叶”的美景期待已久,市绿化市容部门也贴心地表示,上海今年“落叶不扫”的景观道路已调整扩容至34条。但昨天,去复兴西路观赏落叶的市民们却有点失望——真落叶没见几片,却看到浑身堆砌假树叶的异域舞娘雕塑、缠绕在路边大树上的超大假花、花花绿绿的艺术装置,秋日下落叶的宁静与美感被稀释了。
主办方原本是想做一场落叶艺术展,丰富一下秋日的审美内容,给艺术家们搭台,让他们利用落叶、枯枝、泥土、石头等元素创作12组装置艺术作品。但遗憾的是,效果没有呈现出创意本身的追求,市民的观感也与创作者的初衷大相径庭。网友评论,“装置不好看,自然落叶美”。更有人直言,这些略显粗糙的装置非但没有体现落叶之美,反而破坏了其所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原有的人文情调。好在主办方的互动环节非常接地气。截至记者发稿时,部分装置已被撤下,距离它们登场仅有30小时,堪称“快闪艺术”。
“快闪”之后,我们不妨冷静反思一下:近年来,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美,市民对高质量文化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公共空间的美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让街区、马路的“颜值”变得更高、更有吸引力,从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美好生活,这是越来越需要研究和重视的课题。可以说这是一道考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直以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活动是许多囯家艺术家追求和实践的,德国艺术家扬·沃尔曼就是一个例子。他花了十年时间,不断探索利用乐高玩具粒对城市墙壁和建筑进行修复,如今,这项城市空间艺术创作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家们的协作活动,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修复城市建筑,为历史增添一份童趣。诸如此类喜闻乐见又不失文化品位、且收获很大影响的艺术创作思路,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文化艺术是用以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创造永续的社会价值和文化遗产的。同时,生活的核心是人,因而,文化艺术也要贴近市民,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应该像一条流动的血脉,贯穿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最大追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档次,这才是“上海文化”的应有之义。
春夏秋冬,城市在我们面前越来越美,而我们的艺术家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周渊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