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上海高速公路里程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零公里升至829.213公里,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900公里大关。由点成线、由线及网,回望这四通八达路网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一个标志性起点、我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它的建成为后续路网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经验参考,引领上海乃至全国高速公路事业驶上 “快车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中心城区来往嘉定卫星城主要靠沪宜公路,20多公里的路程乘坐长途汽车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随着交通流量逐年大增,沪宜公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呈现饱和状态。为缓解市区到嘉定的行路难,建设沪嘉公路的建议被提上日程。当时有两种建设方案:一是拓宽沪宜公路,改建成 “四快二慢”的一级公路;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这便是建设高速公路的最初设想。
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入新阶段,上海公路建设等规划方案出台。本市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国道干线公路的技术改造,逐步完善公路网络。尽管建设成本高,当时的汽车工业也不够发达,但沪嘉汽车专用道路的赞成者认为,应以更长远眼光规划建设这条高速公路。
经过各方专家一系列充分研究论证,上海决定建设一条试验性高速公路。1984年12月14日,沪嘉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文件获批;当年12月21日,开始在嘉定入城段破土动工;1985年,公路土方工程全面启动;除1988年6月完成立交桥和大桥两侧建设外,其余土方建设在1987年底前完工。
四年紧张施工中,众多参建单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提升我国公路建设技术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速公路对路基质量、路面平整度等要求非常高。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土质,修建高速公路首先要过地面沉降关。沪嘉高速公路3米的高路基单靠自然沉降到位需要十几年时间。为了让路基尽快趋于稳定,建设者研制了一种 “沙井”技术,将一根根7至10厘米直径的透水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处,随后灌入黄沙,加快排水速度。半年内,路基已提前完成80%的沉降,也增加了工程建成后的路基稳定性。
在工程质量控制上,施工人员采用施工单位自检、建设单位核验和上级主管部门随机抽验的办法;竣工验收采取施工单位初验、建设单位终验和上级主管部门总评验收的制度。在尚未推行监理工程师制度的情况下,这套办法严格控制了全线道路、桥梁和附属工程的质量。
以前公路沥青材料中含蜡量高,高速公路易打滑,工程人员采用玄武岩砾石增加沥青摩阻系数,提高路面安全性;工程也首次将电厂废物粉煤灰代替泥土填充路基,不仅变废为宝、提高路基质量,还节约了数百亩土地;沿线的交通监控模拟系统、桥梁伸缩缝和公路反光标志的研究等,也都获得技术类奖项和广泛好评。
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成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嘉定与中心城区之间一条高等级快速通道。自此,市区与嘉定以往两小时的车程减至短短半小时。
为加强沪嘉高速公路管理,原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成立沪嘉高速公路管理所,并建成我国大陆第一个高速公路监控室,可观测路况、采集流量,为发布预警信息、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依据,探索出高速公路管理的新模式。
如今,上海高速公路车流量已从沪嘉高速刚开通初期的日均4000余辆次,增长为全路网日均约130万辆次,重大节假日最高日流量超过150万辆次。未来,上海与苏浙两省的公路联接通道将增加至67条,逐步扩大一小时都市圈范围,使整个长三角地区切实感受 “同城效应”的便利。
作者:李静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