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知道吗?上海每天每人会产生1公斤垃圾,总量就有24000多吨,两周就能堆出’金茂大厦’那么高了。““啊!怎么那么多?!”今天,在静安区彭浦镇高平路735号的爱心暑托班上,环保志愿者给40多个孩子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引来他们阵阵惊呼和浓烈的好奇。
今年是爱心暑托班垃圾分类课程开办的第五个年头。所不同的是,垃圾分类公益宣讲越来越生动、形象、丰富,且首次全面覆盖遍布全市的500多个爱心暑托班办班点,保证至少“一点一课”,教授孩子们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自7月6日启动以来,150名志愿者奔走全市,已宣讲537场,直接服务2.8万余名小学生。
爱心暑托班的每节垃圾分类课程都像今天如此热闹——绝大部分垃圾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都认识但还搞不清如何正确分类、投放。他们充满了疑问、好奇,积极追问、争论、尝试。
“垃圾是什么?”环保志愿者老师的第一个问题便燃起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都很切题,“没用的、要丢弃的。”“发臭的,要扔掉的。”
那么,上海每天产生的24000吨垃圾都去哪儿了?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不分类会有什么危害?环保志愿者精心准备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并通过“卡牌投递”小游戏、问答互动、易拉宝、宣传图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陪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解答他们的疑问,教授和锻炼他们分类的知识。
课后,小朋友们还拿到了最新出炉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不但自己“温故”,还能回家和家长一起“知新”。住在附近的永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刘金昊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家里垃圾和班级垃圾都是我倒,我会分类垃圾。厨房多数是湿垃圾,要专门放一个桶,湿垃圾可以堆肥的。”他拿到分类指导图册,立马翻阅起来,和自己的习惯做对比,“垃圾分类是为了环保,我们要坚持垃圾分类。”
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回答此起彼伏,对垃圾分类非常有热情。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孩子当场记住了“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的垃圾四分法口诀,也记住了“玻、金、塑、纸、衣”的可回收物口诀等知识,兴奋地反复背诵。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对垃圾分类有一定认识,但很多可能还辨不清楚类别,通过爱心暑托班的课程讲解可以不断增进认识,养成好习惯,并带动整个家庭分类。”团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吴凯铭说,目前全市500多个爱心暑托班都配送了生活垃圾分类课程,至少做到“一点一课”;来自绿化市容系统、高校、环保类社会组织、教育系统等各界的志愿者在接受专门培训后,精心准备多种形式的课程为孩子们上课。
吴凯铭介绍,今年,市绿化市容局联手团市委打造了“专业化订制课件”“项目化专职执行”“社会化讲师招募”等活动模式,上课规模和讲师团阵容创历年之最;150余名志愿者包括60多名青年环保志愿者、市绿化市容系统青年志愿者、青年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他们冒着酷暑,将最生动接地气的垃圾分类科普知识送到500多个暑托点。“接下来,团市委力争做大爱心暑托班的垃圾分类课程体量,增加频次,丰富形式,更好地引导更多孩子学习相关知识;此外,团市委也将聚合社会各界资源,在中小学生中系统性地推进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分类意识。”
据悉,垃圾分类公益宣讲从2014年爱心暑托班开办伊始举办至今,从最初的100场宣讲扩充至今年的500余场,形式、内容和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实践“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初心。
作者:李静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张懿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