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3)》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周冯琦研究员表示,2023年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以“‘双碳’背景下上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研究”为主题,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保障对上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展开系统探索研究,提出上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策略建议,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蓝皮书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方面建立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综合得分居于长三角城市群首位,但四个维度发展不均衡。降碳、减污、增长三个维度的得分靠前。而受人口密度、城市开发强度等因素影响,目前上海在扩绿维度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在降碳方面,蓝皮书重点关注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筑减碳的过程管理、绿色交通体系四个领域,指出上海需要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和利用规模,强化能源科技创新支撑,构建协同互补的区域能源合作体系。注重绿色标准、设计的引领作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和循环水平。扩大建筑碳排放实时监测平台覆盖面,开展高精准的建筑能效和碳排放预评价。以一次能源的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的电气化为方向,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
在减污方面,蓝皮书重点关注了协同减排和制度创新两大领域,认为上海需要以NOx和VOCs协同减排为主要对象,以结构优化和源头控制为主要驱动的重点方向,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强化VOCs源头防控、实施移动源智慧监管、提升面源管控水平等实现协同减排。上海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重点完善行政合作框架、强化多元协作载体、提升技术创新赋能和构建协同治理网络。
在扩绿方面,蓝皮书从世界级滨水空间开发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公园体系入手,指出上海在世界级滨水空间功能优化改造过程中应将滨水空间特色、环境质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重点,并引入多元主体开发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资金扶持政策。上海应推进公园体系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一体化发展,改善公园绿地布局的连通性、可达性、公平性,增强公园服务功能的复合性、特色性、生态性,实现公园建设政策标准的统一性、创新性、统筹性。
在增长方面,蓝皮书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氢能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三个领域,提出上海需要在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生态构建、创新激励手段、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充电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促进氢能供给侧全面降本,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协同与跨区域协作,构建氢能全链条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力度及其协同应用,将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融入全国和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
为保障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蓝皮书从科技、金融、统计核算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相关保障措施。蓝皮书认为,为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上海要推动科技引领能源与产业低碳化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协同化创新,以及推动要素政策系统性支持。为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上海要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推动上海国际碳金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为发挥统计核算体系的支撑作用,上海要以推进能耗“双控”制度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为抓手,以赋能基层、激发各类减排主体动力和活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城市—行业—企业”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作者:周冯琦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