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坚持守正创新,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守正”为前提,我们才能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做到纲举目张,取精用宏,在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新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持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与道德修养,赓续中华文明向上与向善的价值取向。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还我河山、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筑就了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胸造就了人类精神境界的顶峰。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优秀传统品质,督促一代又一代能人君子立身行道、建功立业。重信守诺、重情重义的君子风范造就了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与亲仁善邻的淳朴民风。
中华文明追求的向上与向善的价值取向,同其关于人、人生、人类社会与宇宙大千世界的客观知识相一致。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明的成功基因,阐释与更新中华传统知识体系,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这需要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优越性。中华文明的传统知识体系有其独特的真理性,它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获得真知。正如《大学》主张“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说明只要按照事物自身的生成与发展规律行动,就能应时顺势、事半功倍。而要能够认识到事物本来的规律,不只需要格物致知的实践精神,也需要正心诚意的道德修养。在价值与事实统一的基本观念指导下,古代中国发展出了一套包罗万象、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
第二、突破现代学科壁垒,加强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整体性理解,更好读懂中华文明。很少有一部古代典籍不是跨学科的,也很少有哪个现实问题不是跨学科的。要读懂中华文明,不能满足于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而要能打破现代学科壁垒,对中华文明的知识进行整体性把握。譬如,要读懂《盐铁论》,需要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多重知识储备。又比如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用的《滕王阁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同时也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于一体,仅仅依靠语文学科知识还不足以理解该篇对中华文明的价值。
第三,在中华文明传统知识体系的滋养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现代西方所谓的客观中立的学科知识与学术研究,本质上建立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之上,诸如工具理性观、线性历史进步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而另一些诸如主客二分思维、本体论形而上学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相符合,也与现代前沿科学相悖。更新知识体系的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应当在对中华文明各类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消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构建一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
作者:赵琦(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