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一论述揭示了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工作要求。
**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新要求
精神建设、精神动力问题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决精神动力问题、增强精神力量,文化是关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事关文化安全。文化自强则是它的坚强保证。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自信自强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的有力证明,而且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永葆文化自信的生命活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化新使命。
文化要“自信”,更要“自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统一于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文化自强,既是对文化的自信,也是对文化能力的要求,就是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和维护塑造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真正使国家“强起来”的同时,实现文化“强起来”。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文化能力建设的新要求。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到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赋予了“推进文化自强”要加强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建设的时代内涵与战略指向。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理论的重大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认识深化,以及在现代化道路上坚定的战略定力和提升能力的战略清醒。不变的,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文化追求。
**以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文化整体实力,从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锚定文化强国建设,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的一系列部署。
统筹文化发展与安全,维护和塑造国家文化安全,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维护和塑造安全的有力方式。守住文化安全底线则是保障文化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一方面,我们以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实现人民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有的贡献。
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指标性的发展战略概念,有着衡量的价值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我们理解、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一个“文明创造”的新视角,提供了一个什么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尺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进步运动。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回应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这一中国方案应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得到深刻的反应和表现,并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全部创造性成就丰富和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价值。
**以文化自信自强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文明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这一文明追求只有当它转化和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文明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一种活的、可以实践、可供选择的文明形态与范式。说到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人的文明和人的进步,这就是现代化实现的社会文明根基,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条件。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自强之“基”在于人民,力量来源在于人民。提高社会文化程度,塑造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身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塑造自信自强的人民主体,铸就自强伟力,这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题中应有之义。
塑造自信自强的文明主体力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文明根基,既需要以文化滋养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更需要激活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具体举措,用文化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二是通过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广大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等举措,来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促进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是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来自人民的持久而澎湃的文化创造力。